二、釣魚島:背后交織著雅爾塔體系和冷戰體系
中日釣魚島爭端的出現,是二戰后雅爾塔體系和冷戰體系交織在一起的結果。
“雅爾塔體系”是二戰后期,美國、英國、蘇聯和中國等對結束戰爭、處理戰爭遺留問題及維護戰后和平通過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等進行的多次討論后形成的一系列協議和諒解,以及由此確立的旨在遏制德、日法西斯軍國主義復活并以此為邏輯起點的戰后國際和平秩序和法律體系。
而“冷戰”是二戰結束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推行的全面遏制政策的結果。1946年3月5日,丘吉爾在美國富爾敦發表著名的“鐵幕演說”,并由此正式拉開針對蘇聯、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的冷戰序幕。蘇聯解體后,圍繞著蘇聯的冷戰結束了,但是圍繞著俄國、中國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冷戰并沒有結束。
冷戰與雅爾塔體系是兩個內容上完全不同而在時間上又緊密重疊的事物。就產生時間而言,雅爾塔體系產生在先——其目標是制約德國和日本法西斯主義復活,冷戰體系在后——蘇美各自的目標則是爭奪更多的勢力范圍。就結束時間而言,以德國統一為標志的雅爾塔體系局部解體在先,范圍只局限于歐洲,在遠東依然存在;以蘇美爭霸為標志的冷戰結束在后,對象只限于蘇美兩家;但在世界范圍內,冷戰不僅沒有結束反而有所強化,冷戰仍是世界政治的基本特征。不同的只是美國將主要冷戰對手從蘇聯移向中國、俄國和整個第三世界。
問題的復雜性在于,雅爾塔體系與冷戰的產生在時間上如此接近以至雅爾塔體系與冷戰體系交織在一起并引發了新問題。二戰結束初期,英、美、蘇三大國在行使雅爾塔權力和戰后利益分配上產生矛盾并由此很快導致冷戰。雙方與各自的盟友簽訂了一個又一個條約并成立了互相對立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華沙條約組織”,在這些條約及保障這些條約的組織基礎之上形成了冷戰體系。接踵而至的是世界政治中剛剛形成的表現為大國合作精神的雅爾塔體系,立即被蒙上了表現為大國尖銳對立的“冷戰”的色彩:本來在雅爾塔體系中已解決的德國分治、中國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主權等,都又在冷戰體系中被西方陣營弄出了“問題”。
由此,當前的中日釣魚島之爭也不過是在雅爾塔體系已解決的問題中,美國為冷戰需要有意綏靖日本有意折騰出的新問題。
[ 責任編輯:田云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