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過去10年亞洲對歐美出口所占比重明顯下降,區內貿易比重大幅上升,亞洲的供應鏈越來越以中國為中心,但日本在地區供應鏈中依然扮演著重要角色。日本是僅次于中國的全球第二大中間產品供應國,對中國、韓國、中國臺灣的中間產品貿易均保持順差。日本是中國最重要的中間產品進口供應國,在中國從亞洲進口的中間產品總額中所占份額超過了三分之一。如果中日關系持續緊張,將會進一步導致日本中間產品供應下降,中國作為亞洲供應鏈的核心制造環節也會受到影響,并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
事實上,當全球渡過金融海嘯的嚴峻沖擊后,相對于歐美國家經濟復蘇的遲緩,2010-2011年亞洲新興經濟體的高度成長,成為帶動全球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但今年以來,受歐債危機溢出效應影響,亞洲整體貿易形勢顯示出逐步惡化的趨勢。根據荷蘭經濟政策分析局對世界貿易動向每月調查統計顯示,今年1至5月,全球貿易量同比增長2.6%,大大低于去年8.5%的增速,而一向被視為全球經濟增長引擎的亞洲出口僅增長2.6%,較去年的12.1%出現大幅萎縮,亞洲出口正以2009年4月以來的最快速度在惡化。
由于亞洲供應鏈對全球貿易增長意義重大,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所犯錯誤,對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也會逐步顯露出來,使本已疲弱的世界經濟“雪上加霜”,這顯然是人們都不愿意看到的。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