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伯江 中國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1951年,日本和美國簽署的日美安保條約,從當中的第五條來看,當日本主權領土范圍內受到侵略的時候,美國有義務來幫助日本進行防衛。但這里要注意到一個關鍵的措辭,就是主權所屬的領土范圍內。
解說:
釣魚島的歷史和現狀,希拉里·克林頓應該最清楚,把釣魚島納入《美日安保條約》,我國已經多次表明了立場。
蔡英挺 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
我們堅決反對美國把釣魚島列進美日安保條約的適用范圍,我們希望美國在維護地區和平、維護中美兩國友好的大局上,多做一點好事。
洪磊 外交部發言人:
《美日安保條約》是冷戰(時期)的產物,不應該超出雙邊范疇,不應該損害第三國的安全利益。
解說:
除了釣魚島問題,在南海問題上推行所謂“南海行為準則”也應該是希拉里·克林頓的重點。本月3日,希拉里?克林頓在訪華前一站印度尼西亞警告稱:有關方面不要在處理有爭議、且資源豐富的南海爭端時,訴諸脅迫、恐嚇和威脅。并敦促該地區國家,共同合作,制定南海行為準則。
新聞資料:
希拉里·克林頓此前表示,討論南海行為準則的時機已經成熟了,南海行為準則有望在11月舉行的東亞峰會前開始討論制定。
解說:
就在昨天,對于所謂的南海行為準則,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也做出了明確回應。
洪磊:
我們注意到美方多次在南海問題上表示不持立場,我們希望美方信守有關的承諾,督促有利于地區和平穩定的事情,而不是相反。
白巖松:
我們先說釣魚島問題,美國一方面在表態,這事跟我無關,這是你們之間的事,但另外一方面又明確表達,釣魚島的問題可以適用于《美日安保條約》范疇內。因此,很多中國人不解,為什么有這樣一個自相矛盾的過程。希拉里?克林頓來到中國,這個問題恐怕也回避不掉,在見很多領導人也會談。
這個問題還是咨詢一下王帆教授,你覺得在這個問題上能取得多大進展?
王帆:
這個問題非常復雜,要想一次談話能夠取得很大進展也是很難。但是這里有一個關鍵的一點,明明日本犯了這樣一個愚蠢的錯誤,而且今后幾天可能所做的事情都是歷史的鬧劇,這樣的錯誤,如果美國對它進行縱容,這是一個很糟糕的事情,無論以前怎么表態,實際上在承擔義務方面比較含糊,但是如果縱容日本進一步推進這樣一件事情,所謂釣魚島國有化的事情,美國的態度完全走偏了,而且犯了戰略性的錯誤。
白巖松:
最重要的是她帶著什么樣的態度來談這件事情?
王帆:
她總是有這樣一種邏輯,總是先說由于中國采取什么樣的行動,或者進攻性、強硬的政策,所以美國不得不來勸導中國,希望中國能更加溫和、妥協,這是希拉里首先想做的事情,對于我們來說完全是一種錯誤的解讀。
白巖松:
甚至把整個順序顛倒了。
王帆:
順序顛倒了,因果關系顛倒了。誰的軍艦來了?誰不斷地增強軍事基地?誰不斷地加強軍事部署?我們是不得不做出自衛的反應,但是她把結果當成原因,這是很有意思的現象。因此,她的態度站位首先就是邏輯錯誤,我想我們也需要不斷地跟美國進行溝通、交涉。
白巖松:
不光是釣魚島問題,首先看看人民日報9月5日給美國提出來,美國有三個問題要想清楚:第一,中國并非現行國際秩序挑戰者;第二,別想在核心利益問題上挑戰中國。第三,在中國周邊挑撥離間得不償失。說到挑撥離間,她從印度尼西亞、庫克群島過來的,說了很多話,大家自然會談到中國,想到中國。針對她說的話,菲律賓挑自己有用的方向解讀,“希拉里·克林頓讓東盟聯合起來對抗中國”。我要告訴大家,中國歷來認為關于南海問題,哪怕有些不同意見,也是國與國之間單談,但是菲律賓把希拉里?克林頓的話解讀成“東盟聯合前來對抗中國”,顯然跟中國的利益和想法不一樣。但是印度尼西亞有報紙說,“希拉里·克林頓女士請不要要惡意中傷中國”。
這一點得向王帆教授來解讀,她在說這番話的時候,像我節目一開始說的那樣,她是來促和、澆油,還是點火,甚至讓人產生離心力,甚至有點像傍大款,故意往這么想,把事情變得更復雜,您怎么理解和判斷?
王帆:
美國對東南亞的政策,我理解是這樣,首先想拉一個統一戰線,所有東南亞國家整合在美國亞太戰略的設計之中。她也發現這個很難做到,因為東南的國家各有不同的利益訴求,所以這一點很難做到。于是就采取了一種分化的政策,這些國家在這個地區恰恰也是有不同的需求,我覺得從以前的新聞來看,希拉里的表態是不同的,它會給這些國家造成一種不同的傾向,使這些國家有可能產生一些不同的解讀,所以出現了剛才所說的一些情況。在這個地區小國戰略通常是這樣,希望在大國之間進行一種平衡,玩一種平衡術,但是小國最擔心大國之間發生大的沖突,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怎么選邊站隊,這是最大的難題,所以有些國家不愿意卷入到希拉里想設計的這樣一種圈套中來。
白巖松:
所以也需要美國方面言語之間要清晰,不要讓人產生各有各的解讀,于是促使有些人抱大腿、傍大款,然后使局勢更加復雜。由于今年奧巴馬不管連任還是不連任,希拉里·克林頓都表達過不會再當國務卿了,非常有可能她最后一次以國務卿身份來中國,怎么評估過去幾年中美之間她所做工作,以及美國和亞洲之間她所做的工作呢?
解說:
2009年1月13日,在美國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聽證會上,希拉里·克林頓接受國務卿提名確認程序,為此她做了一個33分鐘外交政策陳述,其中她五次提到中國,“在變動的世界格局中,中國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我們要和中國保持積極合作關系。”,“我們所采取的行動有賴于中國在處理國內外未來問題采取何種選擇。”,對于上任之前的這番言論,外界的理解各有不同的。作為美國國務卿上任后如何維持中美兩個大國之間關系的健康發展,是擺在希拉里·克林頓面前一道重要課題,上任后首次出訪選擇了亞洲,其中就有中國。2009年2月13日,在亞洲行開始前,在紐約的亞洲協會總部希拉里克林頓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講。
(2009年2月14日新聞)
希拉里·克林頓 美國國務卿:
我們相信美中將從對方的成功中受益,同時有助于對方的發展。在共同關心的領域與中國加強合作,并與中國分享機會符合我們的利益。
解說:
在那次演講中,她還以中國成語“同舟共濟”來形容中美關系的重要性,在同一艘船上的人必須以和平方式才能共同過河,這則中國成語在今天將繼續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而這種意愿的表達,在胡錦濤主席2011年訪問美國時被再次提及。
(2011年1月5日新聞)
希拉里·克林頓:
當我第一次以國務卿的身份訪問中國時,我引用了一句中國諺語“同舟共濟”。我們在一條船上,只能向一個方向劃行,不然就會引發混亂、造成漩渦,其帶來影響的范圍將超越我們兩個國家。
解說:
2010年5月24日,在第二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開幕中又引用了一句中國成語。
(2010年5月24日新聞)
希拉里·克林頓:
中國有一句諺語說的是“殊途同歸”,我們走過的是不同的道路,然而共同的未來是我們共同的目標和責任,這就是戰略與經濟對話的最終意義所在。
解說:
“殊途同歸”,“風雨同舟”,對于中美關系的構想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應該可以得出結論。昨天面對到訪的希拉里·克林頓,如何才算不虛此行。在其任期的最后幾個月,她究竟會給中美關系留下一個什么樣的懸念,而回首這四年,我們又該如何評價她對中美關系所做的一切。
白巖松:
作為一個媒體人,對這幾年她所做的一切,當然指的中美之間和美國亞洲之間,我可能用這樣一句話形容“尊重但是并不感謝”,尊重指的是,中國常說沒有功勞還有苦勞,非常辛苦,不要說這次一萬多公里的行程,包括七次來到中國,而且有的時候繞著中國走一圈等等,非常辛苦,因此尊重。但是為什么不感謝,有這樣三點做支撐。第一個問題,當美國要實施重新返回亞洲戰略,她是重要的推手,但是亞洲因此變得更加和平、和諧,還是變得更加不安、讓人擔心了?第二個問題,在中美之間要建立互信,這種信任在她當國務卿期間增強了,還是在原地踏步,甚至有回退?她的有些話經常被其他國家解讀成變成矛盾產生的源頭。第三個問題,考慮自己的利益是對的,但是為什么那么明顯?并且有的時候會解讀出一些傲慢過于眼前化了,缺一種歷史觀和大局觀。當然這只是媒體的看法。
接下來還要向王教授請教,假如說希拉里希拉里·克林頓離開了國務卿的位置,今后美國針對中國或者亞洲有哪些東西堅持?哪些東西要改變?
王帆:
現在需要堅持的是,第一,中美之間建立了很多重要的溝通機制,尤其首腦會晤,對于中美之間增加相互信任非常有作用。第二,達成重要共識是中美關系不僅具有地區意義,而且有全球意義。第三,中美在越來越廣泛的領域不斷地接觸、合作。這些都是新的現象。
白巖松:
要改變的是什么?
王帆:
現在我們的差異非常大,存異是不夠的,我們還要更多地求同。
白巖松:
非常感謝王教授給我們帶來的解讀。恐怕亞洲的國家要更多地想到,美國假如做得好會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歸根到底要靠亞洲各個國家從長遠的角度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
[ 責任編輯:吳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