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是一個年輕的、不成熟的討論平臺,缺乏常設機構,各成員國間平時溝通不足,并不適合就“貨幣戰爭”風險、以及與之如一根藤上兩個瓜的貿易平衡問題,進行更充分的意見交換和更深入的討論、交鋒。相形之下,APEC峰會雖然會期和G20峰會相差無幾,但各國對這一平臺更適應、更熟悉,也更適合討價還價,尋求妥協。
和G20不同,APEC峰會的參與者更具行動力,在有關貨幣流動性、匯率和貿易赤字爭吵中,它們更多扮演“動手者”、而非單純“動口者”的角色,它們之間的碰撞會顯得更激烈,而妥協也會顯得更實際、更有意義。
從峰會的成果看,在這些“真正焦點”層面,與會各國同樣拿出了虛多實少、有概念無細節、有共識基礎卻無落實方案和時間表的所謂“一致”,但相比G20連達成這樣的象征性“一致”都勉為其難,總算聊勝一籌。
不論貨幣問題或貿易平衡問題,在當前經濟蕭條未結束,各國都面臨復蘇、就業、通脹“三座大山”高壓的背景下,都是攸關本國經濟戰略、社會安定,攸關各國領導人政權基礎的原則性問題,而在這樣的問題上,達成妥協并付諸行動,原本就是極其困難的事。盡管APEC應時而變,將焦點轉到這些更迫切、更重要的話題上,但期待橫濱峰會獲得更多的成果,顯然是不現實的。(陶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