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不清外國人長相很正常
西漢姆聯隊主席張冠李戴引來笑話,其實也有些冤。奧比昂和奧邦納體形相近,長相相似,猛一看還真差不多。
我們看外國電影時常有這樣的感覺:演員都長得差不多啊,分不清誰是誰。分不清外國人的長相是正常現象,這被稱為“異族效應”,符合進化的需要——我們平日接觸得最多的是同種族人,準確地分辨出同族人的面孔有利于社交和生存,因此人腦自動調試以適應需要。這種現象也稱 “知覺窄化”。
大腦中很多個部位都參與了對面部影像的信息處理,大腦顳葉有一個叫做梭狀回面孔區的部位對識別人臉非常重要,顳葉上溝也能夠對被觀察者的表情變化和視覺角度作出反應。日本自然科學研究機構生理學研究所的科研成員近日發現,人在識別容貌時,右腦顳葉中有幾立方毫米狹小范圍的神經細胞十分活躍。同時,大腦后部的枕葉面部區可能也扮演著重要角色,負責分辨看到的物體是不是人臉。
識別不同種族人面孔所表現的能力差異,在人的嬰兒時期就顯現出來。研究人員發現,對6個月大的嬰兒來說,無論圖片里出現的是人臉還是猴臉,他們都能很好識別。而成人只對人臉有很好的識別能力,不能識別猴子面孔。嬰兒大約在6-9個月,就逐漸喪失分辨猴臉的能力。有研究曾以美國白人、中國人和非洲人的面孔作為對象,測試中國嬰兒識別面孔的能力。結果發現:嬰兒在3個月大時,對美國白人、中國人以及非洲人的面孔都能很好識別;6個月大時不能識別非洲人面孔;9個月大時只能識別中國人面孔。
腦損傷等病可能引發“臉盲癥”
有一些“臉盲癥”是其它疾病的一種臨床表現或者后遺癥,值得警惕:
李老師一年前煤氣中毒后有些糊涂,原來非常熟悉的同事來看他,問他:“你還認識我嗎?”李老師答道:“認識呀,我怎么會不認識你呢!”好像很明白。家人問:“你認識他,那他是誰呀?”李老師說:“鄰居老趙唄!”無論同事、家人怎樣糾正,李老師很固執:“就是鄰居老趙,不可能是別人!”
臨床上,這種錯認、認不清人的情況很多,主要原因是由于記憶、智能、意識清晰度下降等導致,多見腦部受損、神經系統疾病,如中風、腦外傷、中毒等后遺癥病人或癡呆病人。
某些功能性精神疾病也會出現酷似“臉盲癥”的表現。有些精神癥狀導致病人難以有清晰、有效的辨別能力,常常出現錯覺、幻覺,空間感知障礙會使他們覺得對面的人臉部變形;似曾相識癥狀會使他們認為某人就是自己認識的人;而有知覺、思維妄想等癥狀的患者,會想把與己無關的人引入自己的圈子,總覺得他們與自己有關。小陳是一名精神分裂癥患者,他有時會尾隨別人,莫名其妙地與生人搭話,因為他總認為這些人都是熟人。小于過去很孝順,患有精神病后行為異常之一就是毆打母親,他總覺得母親的臉變得猙獰,認為那不是他的母親了。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