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
對社會救濟的詰問
這位大學生告父母是告不倒的。但反過來說,每對父母,不管貧窮還是富裕,都有把上大學的子女推向社會的權利,也就是說,社會必須有供大學生獨立生存的空間。從理論上講,是父母的繼續供養,才分擔了這一社會責任,真要是父母接受了西方國家的觀念,一到孩子18歲就撒手不管,我們這個社會,是否準備好了為這些學生提供生存的機會?
在校大學生如果必須獨立生活,無外乎勤工儉學,或者努力讀書,爭取到一份獎學金,或者接受好心人的資助,再不就只能通過助學貸款解決問題。相信這位大學生一定想過這些辦法,只有走不通之后才會去告父母,問題是,這些道路為何走不通?或者即使有走通的,全部加起來又能解決多少貧困學生的問題,無論社會還是家庭都希望大學生能早日獨立,真要是一些父母對長大成人的大學生子女斷供,法律無法指責,社會只好承擔,而現有的這些大學生的生存之道,恐怕只是杯水車薪,根本無力承擔眾多大學生獨立生存的社會責任。
另一方面,從這位大學生的家庭層面講,其困難顯而易見,社會救濟卻沒有施以援手,被稱作“三次分配”的慈善也沒能眷顧,至少說明社會救濟和慈善捐助有遺漏之處,告父母交不起學費的學生,其實是以行動在詰問社會救濟,為什么社會往往能扎堆做好事,很多時候,救助圍著社會熱點轉,缺乏主動尋找救助對象的熱心,更難以樹立“一個都不少”的責任感,許多貧困家庭和貧困學子,因此被遺忘在公眾視野之外。
這位大學生最終不僅由法院的干警幫助解決了全部學費,而且其家庭也得到了2000元的幫助。我們在為法院的干警表達敬意的同時,也需要冷靜思考,類似事件所暴露出的社會救濟力量的匱乏,不能僅僅依靠好心的干警來彌補,更加完善的社會救濟,是維護社會底層基本尊嚴的基礎。只有構建起“不靠父母靠社會”的大學生生存環境,才能避免出現大學生告父母討學費的窘境。(羅志華)
自私孩子的成長危機
虧這位狀告父母的孩子還是位大二的學生,我看他的思想品德也就停留在幼兒園階段。進一步說,像這樣腦子里只有自己的人,就算把大學讀完了,除了繼續為自己活著,又能指望他為家庭和社會做什么奉獻呢?
同時,這位狀告為自己交不起學費父母的孩子,也暴露出當今很多孩子的成長危機。現在凡事以“我”為中心的孩子,真的是太多了。他們不僅不知道父母在這個物價飛漲的年代支撐起一個家的不易,而且還認為讀書是幫父母讀,有的讀書出來在家“啃老”,甚至有的買房、結婚全依賴父母,生完孩子又順理成章推給父母。
值得指出的是,這種缺乏起碼孝道、缺乏獨立意識的成長危機,形成卻并非“一日之寒”,而且明顯跟父母平時對待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態度有關。由于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一些父母甚至把孩子的未來也給包攬下來了。比如,孩子還在讀書,父母便利用各種關系、不惜一切代價為孩子鋪平道路。這看似在表達更深的父母之愛,殊不知反過來削弱了孩子遭受挫折的免疫功能,反增了孩子對父母的更進一步依賴,以致更多孩子也受之影響形成“父母做什么、付出什么都是責任義務”的觀念。
如今這位孩子一點商量余地都沒有地把父母告上法庭,這無疑是長期忽視孩子成長危機的結果,不僅值得所有父母深思、反思,更值得社會關注。因為父母的緣故讓孩子變得自私、狹隘,在家庭內確實是一個家庭的不幸,可“孩子是祖國的未來”,走出去就注定會成為整個社會的悲哀了。(賀成)
■三言兩語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魏楊龍
●這第一孩子本身知識面狹窄;第二是社會對于教育和人才培養的援助制度缺失。——胡進
●現在怎么這么多良心泯滅的人啊。——牛莫
●一邊有孩子因交不起學費而狀告父母,一邊有孩子照顧癱瘓母親十多年,真是不能比啊。——雷山清
●可笑,父母養你到18歲已是極大恩惠,不懂感恩不懂體諒,真替你父母感到悲哀。——唐曉嵐
●當大環境無法改變時,只有先改變自己!無論如何,此子因父母病窮而狀告父母,有悖人倫!——泰一飛
●怎么能怪孩子呢?根源在于失去土地的農民和市民只剩下打工這條路,身體不好或者知識技術落后就必然出現這種結果。——馬軍將
●不知父母的艱辛,讀書何用?——浪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