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累計治沙3.65億畝 中國率先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
今天(12日)是國際防治沙塵暴日,今年我國的宣傳主題為:“防治沙塵災害 共同守護藍天”。
十余年我國累計治理沙化土地3.65億畝
我國始終高度重視沙塵暴防治工作,1978年批準并實施“三北”工程,努力恢復干旱地區的生態環境。同時,我國還積極參與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為防沙治沙事業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我國是全球增綠貢獻最大的國家和荒漠化防治國際典范。隨著國土綠化行動科學推進,我國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5%以上,貢獻了全球新增綠化面積的1/4。近十多年來,累計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務3.65億畝,封禁保護面積2794萬畝,在全球率先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
我國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區。“三北”工程實施40多年來,工程區累計保留造林面積4.8億畝、治理退化草原12.8億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7億畝,61%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有效控制,4.5億畝農田得到有效保護。
特別是“三北”工程攻堅戰啟動兩年來,實施重點項目369個,完成各類建設任務超1億畝。三大標志性戰役取得實質性進展:
東部殲滅戰片區完成建設任務1422萬畝,科爾沁沙地重現草原風光
中部攻堅戰片區完成建設任務4776萬畝,黃河“幾字彎”展現“金沙藍海綠洲”美麗畫卷
西部阻擊戰片區完成建設任務3970萬畝,環塔鎖邊綠色防護帶初步建成
沙塵暴對健康和經濟造成的損失持續加劇
在今年的國際防治沙塵暴日到來之際,世界氣象組織在其發布的最新年度報告中指出,沙塵暴對健康和經濟造成的損失正持續加劇。
報告指出,盡管2024年全球地表沙塵平均濃度略低于2023年,但區域差異顯著。在受影響嚴重地區,2024年地表沙塵濃度仍高于1981年至2010年的長期平均值。
報告稱,全球每年約有20億噸沙塵進入大氣層,其中逾80%源自北非和中東沙漠,沙塵可跨越大陸和海洋傳輸數百至數千公里。世界氣象組織專家薩拉·巴薩特表示,沙塵問題不再是區域性問題,已經成為全球性關注的問題,沙塵可以對空氣質量、健康、農業和交通運輸產生影響。
報告指出,雖然沙塵現象多為自然過程,但水資源與土地管理不善、干旱及環境退化正日益成為沙塵現象的重要誘因。巴薩特表示,氣候變化正在加劇土地退化和沙漠化,可能導致新的沙塵源出現。
國際人士表示,國家層面的土地管理策略對防治沙塵暴至關重要,中國的防沙治沙工作成效顯著,美化了人們的生存環境。
世界氣象組織專家 薩拉·巴薩特: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嘗試監測土地的變化,以預測發生沙塵暴的熱點地區。中國也采取了許多源頭管控的策略,比如在戈壁沙漠邊緣建立綠化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贊比亞國家氣候變化治理聯盟國家協調員 莉迪亞·奇班博:中國在植樹造林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中國還通過種草來緩解沙塵暴的風險,這些都是中國在環境治理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有助于民眾更加適應生活環境。
(總臺央視記者 王凱博 李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