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丨千年云錦編織時代新韻
南京云錦因其材質“金紗翠羽”、色澤“燦若云霞”而得名。一起來領略這項歷經1600多年傳承的古老技藝的文化魅力。
眼下,由南京云錦研究所耗時兩年摹制的宋代羅衫正在上海博物館展出,傳統絲織工藝中的宋代風雅揭開了沉睡700多年的時尚密碼。
云錦曾是宮廷皇家的御用貢品,在清代生產達到高峰,史書記載“秦淮河一帶機戶云集,機杼聲徹夜不絕”。為了管理云錦生產,當時政府在南京設有江寧織造府,出身于此的曹雪芹在文學作品《紅樓夢》中,對于云錦的衣料、配色、紋樣,以及表達的審美藝術情趣、價值都有十分翔實的描寫。
傳統云錦工藝獨特,用提花木機織造,需由提花工和織造工兩人配合完成,提花工坐在織機上層,負責提升經線。織手坐在機下,負責織緯、妝金敷彩。即便經驗豐富的織造者,每天也只能織出5厘米到6厘米,素有“寸錦寸金”之稱。
南京云錦織造技藝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陳誠:除了織造桑蠶絲以外,云錦會織造黃金線和孔雀羽毛線,這就是有別于其他織錦的最大特點。可以隨著圖案的變化,隨機上顏色,這樣的技術目前機器還無法實現。
南京云錦的織造過程濃縮了中國絲織工藝的歷史、文化和技藝,是中國織錦工藝的“活化石”。如今,這項傳統技藝正與時俱進融入現代作品中,技術創新使得織造效率得以提升。披肩、胸針等一系列符合年輕人審美的“云錦+”時尚用品頻頻“出圈”。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南京云錦,還登上了國際舞臺。
南京云錦織造技藝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陳誠:我們用云錦的技法,織造了一個巨幅的蒙娜麗莎作品,帶到了米蘭世博會,當時大家震驚中國的這種優秀的絲織技藝居然能表現那么精細的一幅油畫。能讓國外領略到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
目前,當地探索利用數字化交互技術,在AR點位上用手機掃描展品,便可觸發人工智能講解員講解云錦的前世今生。未來借助虛擬現實技術,大家還能夠“坐”上大花樓織機,親身體驗云錦文化的魅力。
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 賀云翱:我們可以通過虛擬織造等技術手段,讓云錦的知識、云錦的文化能夠更好傳播,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它,喜愛它。我們要用現代科技手段將云錦的文化價值充分挖掘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