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意義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作者:張冠梓(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院長)
新時代以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成就贏得了國際社會廣泛認可和高度評價,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有著學習借鑒中國式現代化的強烈意愿。研究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世界意義,不僅能夠更加清晰地呈現出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與優勢,更能為世界各國現代化提供新的選擇、拓展新的路徑,從而為邁向人類文明新形態鋪就康莊大道。
展現不同于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光明前景
從世界現代化進程看,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為當時歐洲國家的現代化做了思想準備。英國較早發生工業革命,法國在大革命后開啟工業化進程,美國經過南北戰爭初步建立國內統一市場后取得經濟大發展,德國在俾斯麥推動完成德國統一后開始經濟騰飛。20世紀及以前的幾個世紀,歐美國家一直走在現代化發展的前列,引領了世界現代化發展方向。旨在打破舊的封建秩序的西方現代化,在一定時期內推動了人類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但也暴露出資本主宰的制度性弊端,使西方社會陷入政治撕裂、社會分化、種族歧視、文明沖突等發展困局,顯現出發展頹勢。
根據西方一元現代性的敘述,人類社會發展是一個線性演進過程,資本主義的勝利造就人類文明演化的最高形態。在他們看來,西方國家率先實現內生現代化,其標榜的自由民主和資本主義模式便自然而然成為現代化唯一可行的“模板”。于是,“現代化=西方化”被一些西方中心論者描述為“世界公理”。長期以來,他們用西方資本主義的制度模板、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等來定義現代化。而一些發展中國家盲目照搬西方模式,跟在它們后面亦步亦趨,一方面不可避免地遭遇西方文化與本土傳統之間的內在沖突,另一方面導致現代與傳統的斷裂,在“水土不服”中“誤入歧途”,付出沉重代價。
近期有學者提醒,要留意西方現代化道路的偽多樣性。資本主義誕生以來,其中心經歷了“漫長的”世紀更替,先是在地中海,然后轉移到荷蘭、英國,又轉移到美國。但這并非西方現代化道路多樣性的體現,而只是資本主義中心的轉移,只是不同政治實體為資本服務的過程——不論中心在哪里,其財富和權力被少數人占有沒有變,“中心—多元”結構沒有變,在不同國家培養代理體系、維護全球霸權的目的沒有變,西方式現代化的實質依然是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證明了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迷思,展現出不同于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光明前景。
闡明中國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成功經驗
歷史地看,中國的現代化是在西方列強以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國門、將中華民族裹挾進世界現代化潮流之中的背景下啟程的。西方列強強行把古老中國與現代世界聯通,并非為了幫助中華民族走向現代化,而是圖謀使中國成為西方現代化的附庸與殖民地。面對民族危亡的困局,從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無數仁人志士為追求現代化進行艱難探索,卻未能獲得獨立自主推進現代化的社會條件和現實基礎。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現代化進程,是中國具有主體性地位、獨立自主推進的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立足國情實際、根據人民意愿,自主設定目標、自主創造發展的現代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認識和戰略把握愈加清晰完備,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色與世界影響充分顯現。我們用了短短幾十年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歷程,成功探索出一條符合國情的現代化道路。
縱覽世界歷史,我們踏上的這條現代化道路沒有先例可循。例如,從人口規模看,2024年末中國人口數量為14.1億,如此龐大的人口規模超過了已經實現和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或地區的人口總和,中國實現現代化將極大提高世界范圍內實現現代化的人口比例。顯然,這是世界現代化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再如,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這種突出的連續性,并非一成不變的重復和循環,而是對傳統的賡續和超越,書寫了一個以創新為支撐的歷史進步過程。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連接。在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中,每一條都打上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深烙印。
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們堅持從實際出發,既不排斥西方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共同規律和有益經驗,又不削足適履、生搬硬套西方的發展模式,堅持獨立自主、自立自強,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堅持把我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探索開辟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對世界上其他國家實現現代化具有重大啟示意義。
澄清圍繞中國式現代化存在的話術迷霧
近些年來,包括部分全球南方國家在內的有些國家,對中國式現代化存在一些認識誤區。例如,一是“例外論”,認為中國式現代化“學不來”。有人認為,大多數國家既沒有共產黨的領導,也不是社會主義國家,因而無從學起。有人認為,人口大國的現代化模式不可復制,目前約占五成的全球南方國家人口不足1000萬人。二是“威脅論”。有人只看中國的能源資源消耗總量,鼓吹中國式現代化的“經濟威脅”。有人迎合西方國家炒作“國強必霸”的強權邏輯,曲解我國推進現代化的意圖。有人對中國式現代化所承載的文化元素存在畏懼或拒斥心理,甚至將正常的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鑒視為“文化入侵”。三是“依附論”。在西方大國主導的世界經濟體系中,多數國家長期成為被剝削和掠奪的對象。有人據此認為,中國式現代化將導致新的全球依附關系,并讓其他國家處于更加弱勢地位。四是“選邊論”。一些國家認為,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式現代化反映了兩種力量的博弈、兩種制度的競爭,形成了非此即彼的相互替代關系,學習借鑒中國式現代化就意味著在中西尤其是中美之間“選邊站隊”,并可能會陷入兩者之間的對抗。
這些認識誤區,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導致的。一方面是美西方的干擾施壓。近年來,隨著我國同許多國家合作不斷加強,一些西方國家將學習借鑒中國式現代化視為政治挑戰和威脅,不斷加大對重點全球南方國家的干預,威逼利誘部分國家放棄學習借鑒中國式現代化經驗,不擇手段抹黑中國,蓄意挑撥這些國家同中國的關系,妄圖干擾和破壞其對華合作。另一方面是相關媒體的抹黑誤導。很多全球南方國家的媒體被西方控制或受西方影響較大,大量充斥反華辱華等負面報道。無論是在拉美、非洲還是亞洲,西方知名通訊社都有大量活動,西方資本甚至控制了很多當地媒體,其對中國式現代化充滿惡意和偏見,頻頻抹黑或誤導,在中外開展項目合作時,從計劃到實施幾乎都有媒體炒作搗亂,給我國對外合作造成嚴重干擾。
有鑒于此,學術界當前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盡快澄清美西方圍繞中國式現代化的話術迷霧,向世界清晰展示一個客觀、真實的中國式現代化。這個現代化,是各個國家一律平等、命運相連的現代化,是可借鑒、可持續、可共享的現代化,是一個跳出“叢林法則”、充滿東方智慧和善意的現代化。
提煉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價值和普遍意義
世界現代化發展歷程是波浪式向前推進的。對于后發國家而言,既有“后發優勢”,更有“后發劣勢”。先發國家可以更加從容地化解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與挑戰,分散或轉移現代化帶來的風險與危機;后發國家則要在“時間壓縮”的情況下實現“并聯式”發展,更容易積累問題矛盾與風險挑戰。許多國家曾為爭取民族獨立與解放付出了巨大努力和犧牲,獨立后仍然面臨著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始終存在,恃強凌弱、巧取豪奪、零和博弈等霸權霸道霸凌行徑的危害日益深重,維護獨立自主任重道遠。后發國家如果不能在實現現代化進程中做到統籌兼顧、全面發展,就可能造成更大的危機。
當今世界,由于文化傳統不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明傳承也會有所不同,實現現代化的條件和路徑也不盡相同。中國式現代化之所以能夠成功,不僅因為其尊重人類現代化的一般規律,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具有世界現代化的普遍性,具有現代化的“世界性”,構成世界現代化鏈條中的重要環節;也因為其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本國國情出發,走出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具有中國歷史發展的特殊性,具有現代化的“中國式”,創造和拓展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也就是說,中國式現代化是現代化的“世界性”+“中國式”的深度融入和有機結合,是世界現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的綜合創造、復合演進,使中國式現代化具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
中國式現代化成功開辟了一條屬于中國又具有世界意義的現代化道路,使廣大發展中國家看到了新希望、有了新選擇。當前學術界的一項重要使命,就是立足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方位和世界屬性,構建面向全球的中國式現代化國際話語體系和知識體系,講清楚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提煉對全球有借鑒意義的現代化經驗,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提供有益啟示。
《光明日報》(2025年07月11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