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筑“小院高墻”自困 中國開放破局拓新鏈
近來,北京一家美式餐廳正在重新印制菜單。這是因為該店招牌食材之一——美國牛肉即將從食客的餐桌上消失。
其實不止是牛肉。
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每周數據顯示,中國削減了美國大豆的采購量,并減少了計劃在2025年進口的豬肉數量。
《華爾街日報》援引分析預測,如果這一趨勢持續下去,美國農產品將面臨巨大壓力。
美國大豆協會首席經濟學家斯科特·格爾特表示,就大豆而言,取代中國需求非常困難,中國需求的缺失可能會在供應鏈中產生連鎖反應。
“這不是‘接近危機’,而是危機已經全面爆發。”美國農業運輸聯盟執行董事弗里德曼直言,中國“不買了”,正給美國農產品出口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
不止農產品,在能源領域,中國廠家轉向中東進行更多采購,以取代受到關稅沖擊的美國產品。彭博社指出,由于美國頁巖油氣出口量巨大以及中國需求旺盛,液化石油氣和乙烷受到的打擊最為嚴重。
在這背后,是中方對美方關稅訛詐的系統性反制。
中國有針對性地調整進口結構傳遞出清晰信號——保護主義的代價,勢必將回到施壓者本身。中美經貿關系的本質是互利共贏,非零和博弈。中國始終堅持“不惹事,也不怕事”的態度,主張通過平等對話找到解決分歧的辦法,不容忍單方面的貿易霸凌行為。
更重要的是,中國有底氣“不買了”。
不論是能源還是糧食,減少甚至停止自美進口,對中國都不會有什么影響。
國家發改委近日表示,中國完全能夠做到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能源方面,中國基本形成煤、油、氣、核及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保障體系,能源自給率保持80%以上。
中國選擇不買,也是基于市場規律的理性考量。
美國關稅政策反復無常,導致貿易風險陡增。根據風險分散原則,市場主體必然采取行動減少對美依賴,積極拓展多元化的國際供應鏈和市場。
結果已經顯現:巴西已成為中國最大的大豆供應國;澳大利亞迅速填補了美國牛肉空缺,今年2月和3月對華牛肉出口同比增長近40%。
“訂單消失”的痛感,已經傳導回美國本土。
農場減產或停產、運輸鏈條中斷、港口裝卸量驟減……美國媒體認為,中國反制、取消訂單,后續將波及美國更多行業。
全球供應鏈需要穩定、可預期的環境,而非將合作伙伴置于政治工具的博弈之中。中國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與各國共享發展機遇,實現互利共贏。美國不斷把“小院”的“高墻”越筑越高,只會將自己擋在全球市場之外。
(“三里河”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