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地高考的民間努力
從2005年起就有家長開始進行努力,一些家長走上北京街頭,發放傳單,向市民征集簽名,尋求對“隨遷子女就地高考”的支持。他們甚至還建立了“我要高考”網站,作為維權的平臺。該網站顯示,截至12月6日,他們已經獲得5.8萬余名市民的簽名支持。
他們也向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門和教育部遞交呼吁書,截至目前,他們已經連續10多次向教育部遞交呼吁書和建議書。
2011年10月29日下午,部分家長甚至還組織召開了一個發布會,公布了20多位隨遷子女家長共同起草的《隨遷子女輸入地高考方案》。方案建議,應“取消高考戶籍限制”,不再把戶籍作為高考報名的限制條件,高考報名資格依據學籍和父母經常居住地等標準認定。
這個被媒體稱為“異地高考民間方案”的發布會,也得到了來自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等多名專家學者的支持。
而就在此前的10月26日,北京大學教授張千帆、中國法學會教授郭道暉、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何海波等15人聯名向總理上書,建議立即廢止教育部關于高考戶籍限制的規定,將高考報名條件改為考生的學籍所在地,并實行全國統一高考,同時呼吁取消大學招生的地域歧視。
這兩個事件,被視為呼吁異地高考的里程碑式的事件。
京籍家長與非京籍家長的論爭
張女士當然非常支持對異地高考的呼吁,“我們不是一直在強調要公平正義嗎,這就是社會中最簡單的公平問題。”
她認為,不讓異地高考有點像以前的“血統論”,戶籍就是孩子的血統,“孩子應當憑借實力去競爭,而不是依靠戶籍保護,這種保護是極不公平的。因為事實上它保護了那些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使得他們在骨子里有一種優越感,認為不用努力學習,考個中不溜也能在北京上大學。”
但王先生對此卻不以為然:“如果要我對異地高考表態的話,我覺得這樣反而是不公平。中國人口太多了,如果真放寬高考政策的話,可能有無數人要到北京參加考試,外地學生更能吃苦,某種意義上他們的應試能力也要強于北京的考生,這樣的話會有多少北京孩子吃虧?”
王先生表示:“我們當年到北京來奮斗打拼,不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小孩兒能過上比別人強的生活么?如果政策說改就改,那我們之前的努力不就全部白費了嗎?人都是自私的,哪些北京家長愿意這樣!相對于異地高考生而言,擁有北京市戶口的本地高考生占多數,理所應當要維護多數人的權益。”
他認為,教育公平問題只能逐漸改進,且不能忽視市民的生活舒適度。“現在北京交通對私家車限號了還這么擁堵,醫院人滿為患,連生孩子找個醫院都困難,況且北京的人口已經超出控制目標,放開的后果是大家都不得安寧”。
這種爭議早已延伸到了網絡上。今年3月24日,在“e度教育論壇”上一個網友發帖稱:“我代表有北京戶口的孩子家長鄭重聲明——不支持外地孩子在京參加中高考”,這個帖子竟然在這個小眾論壇里獲得7萬多的點擊率,有高達127頁共計1260條回帖,雙方所持觀點跟張女士和王先生的差不多。
相對于非京籍隨遷子女家長的積極態度和維權訴求,很多京籍家長雖然對異地高考持反對態度,卻幾乎無人愿意實名站出來表明態度。記者在論壇上嘗試聯系采訪,但都被拒絕。
[責任編輯:芮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