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薪資為何如此低?原因很復雜。但主要原因,無外乎幾點。
首先是經濟結構早出了問題。也就是說,過度依賴電子制造業,經濟結構嚴重失衡,產業競爭力不斷衰退。臺灣的電子產業,一度傲視群倫,然而由于從來沒有擁有核心技術,一直生存在為人代工的陰影下。這些年其他新興地區的電子產業急起直追,使得臺灣的電子產業逐漸褪去昔日的光輝。而本應該好好發展的現代服務業,也因為市場規模狹小、缺乏創新驅動而坐困愁城。
其二、島內投資環境日益崩壞。據臺灣媒體報道,2015年臺灣吸引僑外資投資案例1952件,2016年為1909件,2017年截至12月初有1671件,連續3年下滑。聯合國“世界投資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世界各經濟體外來直接投資存量占GDP的比重平均約為35%,臺灣只有14.2%,比率明顯偏低。外商投資減少的同時,臺灣本土企業也不斷出走,內資同樣在流失。為什么外資企業和本地企業不愿在臺灣投資?眾多因素中,最要命的就是“五缺”問題——缺水、缺電、缺地、缺才、缺工。臺北美國商會、歐洲商會等團體的年度報告連續反映,外商來臺投資面臨水電供應不穩、中北部地區土地供給不足、中南部招募不到所需專業技術人才等困難。
其三、臺灣的教育問題叢生。有島內學者認為,臺灣廣設大學后,為了吸引學生就讀,一味投學生所好,成立了許多軟性科系,導致人才培養的結構出了問題,相關科系畢業生找不到活干。大學畢業生無法學以致用,又無一技之長,最后只能在低階服務業或一般行政工作打轉,不可能獲得高薪。
其四、民進黨大開兩岸關系歷史倒車。本來,在兩岸經貿關系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大陸將可為臺灣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一個穩定的市場環境和全球化舞臺,并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彌補臺灣產業結構調整動能不足的問題。但是民進黨上臺以來,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不認同兩岸同屬一中,導致兩岸制度化交往機制停擺,讓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方方面面的成果受到損失。
以上四個問題,臺灣當局如不能正確面對并馬上著手解決,臺灣的低薪問題不僅無法解決,還會越來越糟,難以收拾,臺灣青年也只能因此繼續“薪”酸下去。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