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追繳“不當黨產”應考慮特殊的歷史背景
華廣網今日刊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的文章,圍繞民進黨追繳國民黨“不當黨產”一事,發表評論。王建民指出,沒有國民黨,沒有國民黨領導下的巨大犧牲與奉獻,就不會有后來的臺灣“奇跡”,不會有臺灣民主政黨政治的發展,當然不可能有后來民進黨的出現與發展。國民黨黨產問題不是不可以討論,不是不可以依法處理,但要考慮臺灣特殊的歷史發展進程,考慮國民黨在臺灣治理的特殊歷史背景。
文章摘編如下:
民進黨重新上臺執政后,展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民主政治追殺”,即以“轉型正義”之名,對國民黨的黨產不顧歷史、不分青紅皂白地清查與追繳,讓國民黨陷于絕境。不過,就歷史發展而言,沒有國民黨哪有民進黨,哪有民進黨今天,可以說民進黨追殺的是自己的政治大恩人。
其實,看看臺灣政治發展歷程與國民扮演的角色,就不難理解為何這樣說了。國民黨退敗退臺灣后,開始“第二次創業”,大力發展經濟,實現了經濟起飛,讓臺灣一舉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經濟的成功發展,也為臺灣民主政治發展創造了條件,并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了民主化進程,民進黨也應運而生,逐步成為臺灣一個主要政黨。因此,可以明確地講,沒有國民黨,沒有國民黨領導下的巨大犧牲與奉獻,就不會有后來的臺灣“奇跡”,不會有臺灣民主政黨政治的發展,當然不可能有后來民進黨的出現與發展。
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國共也曾多次努力,希望通過協商談判方式,和平解決臺灣問題,實現兩岸統一。但蔣氏父子,缺乏歷史遠見卓識,拒絕了中共提出的和平統一建議與設想,結果錯失重大歷史機遇,兩岸未能實現統一。在臺灣民主政治出現之后,在民進黨成立之后,國共協商解決臺灣問題的機會更加渺茫。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國共和談解決了兩岸統一問題,也就不會有日后與今天的民進黨。
當然,就國民黨在臺灣執政的歷史發展過程來講,存在許多問題,包括接收臺灣后發生的“228事件”,長期實行“戒嚴體制”,實行威權政治,還發生了“白色恐怖”統治等等。但這是歷史發展的一個過程。國民黨負有歷史責任,也應客觀的歷史評判與看待,不能讓今天的國民黨特別是廣大國民黨黨員去負責。人類早期社會,都是依靠殘酷的戰爭與掠奪實現生存與發展,屠殺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是不可能用今天現代人的民主觀念與對生命的價值來看待。如果依民進黨的政治邏輯,那么,是不是我們要清算早期人類對無數生命的傷害?英國、美國等西方殖民主義者早期在全球進行了掠奪與殺戮,是不是今天要清算英、美?沒收他們的國產與財富?這顯然是不現實的。民進黨以“違憲違法”的方式,以“不當黨產”之名對國民黨進行政治清算,追繳自1945年8月15日算起的黨產問題,顯然是罔顧歷史,缺乏基本正義,就是赤裸裸的政治斗爭。
國民黨黨產問題不是不可以討論,不是不可以依法處理,但要考慮臺灣特殊的歷史發展進程,考慮國民黨在臺灣治理的特殊歷史背景,必須考慮臺灣過去“黨國一體”與“黨政不分”的歷史,以更加合理、更加規范、更加合法的方式處理今天的國民黨黨產問題,而不是以種種非法與不當手段處理。可惜,善于斗爭、有仇必報的政治性格,決定了民進黨粗暴的處理方式,這必然引起巨大爭議,并留下政治后患,制造出新的社會對抗與仇恨。(王建民,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