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孫中山的反分裂思想值得大力弘揚
今年是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相較于大陸展開的各種紀念活動,臺灣的反應則相當冷清。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10月2日在華廣網發表文章指出,在目前的兩岸形勢下,積極探討孫中山先生反分裂、追求與倡導國家統一的重要思想,顯得尤為重要,更具現實意義。
全文內容如下:
今年是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陸各地紛紛展開紀念活動,而臺灣對此則顯得相當冷清,特別是“臺獨”分裂勢力卻在公然推動“去中國化”與“去中山化”的“臺獨”活動。在此形勢下,積極探討孫中山先生反分裂、追求與倡導國家統一的重要思想,顯得尤為重要,更具現實意義。
反對分裂國家,實現國家完全統一,是孫中山先生和所有中國人民的共同愿望與夢想,也是國家強大的關鍵性標志。孫中山對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與實現國家統一有著重要的論述。
孫中山先生在1911年11月宣布,辛亥革命成功后政府將保證中國“獨立及領土完全”,同時還要恢復已失疆土。當時,帝國主義當列強利用軍閥對峙的形勢,鼓吹分裂中國,提出南北分治的主張,并以此作為對南京臨時政府外交承認的先決條件。孫中山嚴正指出:“為什么要把向來統一的國家再來分裂呢?提倡中國分裂的人一定是野心家”。他說,鼓吹中國分裂的言論是卑劣之言,制造中國分裂的人是中國之仇敵。在國共內戰時期,也有人提出劃江而治與兩岸隔海分治等分裂中國的主張,這些都不符合孫中山先生關于國家統一的思想。
1922年8月,孫中山在《統一宣言》中指出,“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一點已牢牢地印在我國的歷史意識中,正是這種意識使我們能夠作為一個國家而被保存下來,盡管它過去遇到了許多破壞的力量”。孫中山認為,謀求中國統一的方法有輿論與武力兩種。前者是用文治感化,即靠宣傳贏得民心來謀統一;后者是用兵力鏟除軍閥、官僚、政客,以達成國家統一的目標。孫中山先生提出,維護國家統一的手段或方法“沒有統一的公式可遵循”,是很有政治遠見的,仍然適合于當代中國。大陸在反對與遏制“臺獨”的問題上,一方面通過擴大兩岸民間交流與和平統一政策的宣揚,以贏得民心為和平統一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堅決遏制一切形式的“臺獨”分裂活動,堅決不放棄包括武力的非和平統一手段。
1924年11月24日,孫中山在《神戶與日本新聞記者的談話》中提出:“統一大業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幸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當前,兩岸未能實現統一,兩岸之間的對立與對抗耗損了國家龐大的經濟、社會資源,臺灣成為美國等許多國家敲詐勒索中國的巨大籌碼,國家為此付巨大的代價。同時,臺灣在“統不易、獨更難”的形勢下陷入困境,民眾因此受害。因此,實現國家統一不只是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也是中華民族的幸福所在,是兩岸同胞的幸福所在。
如果國家沒統一,還處在分裂狀態,面臨分裂勢力的挑戰,就無法真正實現中國夢,中國就不能算真正的崛起,也無法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國夢的核心之一就是振興中華,實現國家統一。可是,臺灣與大陸沒有統一,島內“臺獨”分裂勢力日益壯大,成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大挑戰。特別是“臺獨”分裂勢力在“去中國化”的“臺獨”思維與政策下,大力推動“去中山化”,臺灣的“三民主義研究所”早已消亡,紀念孫中山的銅像正在不斷消失,蔡英文當局更以去封建之名取消過往臺灣地區領導人遙祭中山陵的儀式,綠營“立委”以“轉型正義”之名提議廢除孫中山遺像行禮等等,企圖消除對海峽兩岸民眾有深遠影響的孫中山及其國家統一思想。
借用孫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名言,在今天可以改為:“國家尚未統一,同胞仍須努力”。海峽兩岸同胞需要共同努力,同一切“反中山”與“去中山”、“反中國”與“去中國”等“臺獨”分裂活動進行堅決斗爭,堅定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絕不允許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力爭解決臺灣問題,實現國家的完全統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王建民,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