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專家、戲曲評論家、教育家吳小如先生去世的消息傳來,我首先反應的是,梨園頻道里經常播放的吳先生主講的《絕版賞析》節目不幸名符其實了。
據說,吳先生最后一次票戲,唱的是《蟠桃會》西皮原板“天堂遠在瑤池上”一段。而我初識“吳小如”三個字恰恰是從《西游記》(四川文藝出版社)開始的,他老人家擔任了此書的審訂工作。楊潔版的電視劇在不同電視臺播了七八百遍,我看這套藍色硬殼本《西游記》的某些章節也得有上百遍。川版之所以對我頗有意義,是因為它確立了讀名著選版本的標準——得有名家點評,注釋詳實知識點多,文字校對精準。例如“南無阿彌陀佛”的頭兩個字要念成“那摩”,意為敬禮等等,都是從川版上第一次知道。成為京劇發燒友后,尤其是了解到做了一輩子教書匠的老先生有個雅號“學術警察”,每次看書都心里暗暗得意:我手里有最好一版的《西游記》!
對于喜歡京劇、愿意了解它的人而言,吳先生是絕不可錯過的大人物。他有兩本書是從入門到入迷最好的陪伴——《京劇老生流派綜說》(1986年)《鳥瞰富連成》(1998年)。前者有助于欣賞流派劇目,后者有助于了解京劇發展的歷史。有人說《綜說》是“絕學”,單瞧全書的文字,對此的理解可能還流于膚淺,但是如果認真看過電視節目“絕版賞析”,就能體會到“絕學”并非虛言。比如,在講《洪羊洞》時,吳先生幾乎把所有流派的唱法都講了一遍,既宏觀概論了不同流派的風格之異,也具體而微地細述了一句唱詞的微妙差別,直達“無一字無來歷”的境界。雖然老人家在寫關于京劇的書時,總自居“臺下人”的身份,可是如果不是真的學過戲,又在京劇鼎盛期看過大量名角兒的戲,別提《綜說》了,能講明白一個流派已經非常難。就像老人家自己說的,“我總的體會是,你對京戲的感覺和理解,學了跟沒學就是不一樣。”對待喜愛的京劇如此身體力行,可想而知,“學術警察”對待講了一輩子的古典文學得多么嚴謹!
今年是富連成科班成立110周年,對科班歷史及六科學生最有趣、最深入淺出的介紹當屬吳先生的《鳥瞰》。首先,他是多數富連成學生舞臺實踐的見證人;其次,他懂戲且與演員有交情有交流;第三,他對演員的表演有態度,既贊揚也批評,話講得非常直。對于只能從音頻資料或是音配像節目與逝去的名家們神交的戲迷來說,《鳥瞰》是不可多得的入門指南和賞析“拐杖”!即使只從文字的角度閱讀,吳先生的書也會讓人上癮,那些看不見、摸不到的“中國好聲音”一經記錄便立體直觀,前輩藝人的飛揚神采借漢字而復活。《列子·湯問》說“余音繞梁,三日不絕”,而吳先生的一支生花妙筆將京劇藝術的魅力推向了無限。(伍銥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