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主席選舉因許信良的參選而更顯熱鬧。臺灣《聯(lián)合晚報》18日發(fā)表社論指出,許信良參選后不斷出招,17日又提出參選人的“共同政見”,外界多將許的此一動作解讀為“逼蘇貞昌表態(tài)”。之后可能還會有更為開放的兩岸政策等待蘇貞昌接招。社論直言:許信良的項莊舞劍,無非是逼迫蘇貞昌回到兩岸政策的真正戰(zhàn)場。
社論摘編如下:
民進黨主席選舉熱鬧登場,不但參選人數(shù)創(chuàng)新高,原本蘇貞昌可能獨領風騷的局面,也因許信良加入戰(zhàn)局,屢見高潮。許信良不斷出招,后頭還有“大膽開放”的兩岸政策,均直逼蘇貞昌而來,也讓這場選戰(zhàn)更有看頭。
許信良上周登記參選,政見第一條就列著“支持蔡英文再戰(zhàn)2016”,引爆黨內爭議。許信良看似“跳tone”(思維跳躍)的選戰(zhàn)訴求,卻可能隱藏更大戰(zhàn)略。眾人皆知,民進黨重返“執(zhí)政”的關鍵,未必在于誰代表參選臺灣地區(qū)領導人,而是黨的政策方向是否符合多數(shù)民眾期待。誠然,兩岸及民生福利政策,才是民進黨必須長期關注、也是黨主席參選人必須充分表態(tài)及論述的部分。
許信良17日又出招,主張把“不參選2016年臺灣地區(qū)領導人,推動‘特赦’陳水扁,不介入派系運作”列為參選人共同政見;有了“共同政見”,這部分就不必再討論,日后辯論可以聚焦在黨的組織改造,如何贏得2014及2016等議題。但外界多將許的此一動作解讀為“逼蘇貞昌表態(tài)”。
兩岸政策成為民進黨的罩門,蘇貞昌的參選聲明雖提出“用對話代替對抗”、“要積極、自信地與大陸交往互動”,有了更勝以往的開放論述,但整體而言仍嫌抽象。
套句蘇貞昌曾說過的:“心中沒有2016,才有2016。”與其說許信良逼蘇貞昌提早對2016攤牌,不如說先甩開2016的羈絆,民進黨才有大破大立的機會。許信良的項莊舞劍,無非是逼迫蘇貞昌回到兩岸政策的真正戰(zhàn)場。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