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主旋律,號召了包括反核四、反自由貿易等等各式各樣的社運與議題團體,占領了議場外的“立法院區”,成為太陽花學運的“中核”配樂。
但太陽花學運最大的能量,卻是來自于最后的3個反,反分配不公、反財富集中,以及反馬。三反引聚了以年輕學生為骨干、大批的民眾包圍“立法院”。根據臺北大學社會系部分師生所做的“誰來‘學運’?太陽花學運靜坐參與者的基本人口圖像”調查顯示,參與學運的成員56%是學生,其余不具學生身分之社會人士有44%,其中20~24歲的年輕人即占44.5%。這四面八方的力量形成太陽花學運的“外核”,號召了廣大的共舞者,沛然莫之能御的大波浪于焉形成,沖垮了馬當局原已危如累卵的最后威信。
勾勒出太陽花學運的大致圖譜后,即可窺知太陽花學運的本質,其實是民眾不滿的綜合性出口。各別之反,都未必能掀起太陽花學運,但集“七反”之力,就可以形成推倒臺當局的海嘯。
而從這七反來看,在太陽花學運前,除了作為太陽花導火線的反程序正義外,反服貿、“反中”以及反自由貿易,都不能算是臺灣意見的多數、主流。
以反自由貿易來說,不管是臺灣先前加入WTO、APEC,或者馬當局上臺后簽署的包括臺灣與新加坡、臺灣與新西蘭在內的幾個FTA,臺灣社會反對聲音都十分薄弱,甚至根本沒有。“反中”或反兩岸經貿的人或許不少,但也稱不上主流,不要說之前兩次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外界咸認為國民黨是贏在兩岸牌,在太陽花學運前,民進黨自己的民調也顯示,國民黨的兩岸政策比民進黨更得到人民的支持。
不幸的是,以上的少數在太陽花學運中,卻被另外3個多數,亦即反分配不公、反財富集中以及反馬英九加持,在太陽花學運后,隱隱然開始以多數者自居。而這又可以再放回太陽花學運的內外核圖譜來看,太陽花的政治性的強度,是由內往外遞減;人民力量強度卻是由內往外遞增。外核強化、加持了內核,讓并非臺灣主流意見的內核,占取太陽花學運的光環與力量。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