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黨互動的過程中,對政治動員最為有效的行為模式最容易受到模仿,而政治論述和意識形態則較有相對的獨立性,只有在持續的沖擊之下才會有所調整。臺灣兩個主要政黨中很多行為都有趨同的情形,例如競爭團隊的年輕化在國民黨和民進黨內都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大量的青年人進入競選團隊,利用各種新出現的傳播形式展開政治動員。一般來說某個政黨的行為只要在選舉動員中表現出較高的效率,其他政黨很快就會進行吸收改造并加以運用。2008年以后國民黨在選舉中逐漸注意到議題營造的重要性,即重視“空軍”的力量,應該也是在反思之后對選舉風格進行改革的結果。
相對而言,政治論述則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因而也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其發展變化往往要經過較長時間以及在較為明顯的外部壓力下才能實現。一般來說政治論述的調整大都是在社會發展的背景下,政黨意識形態的傳統被打破,在各種意識形態之間相互影響甚至互相接近、互相滲透的情況下,強調意識形態的特殊性,往往很難吸引民眾。這就使政黨不得不尋找新的途徑來動員民眾,贏得支持。執政黨要想保證自己的執政地位,就必須對自己的意識形態做出調整。③這意味著政黨政治論述的調整往往會經歷一個比較長的過程,但是一旦調整展開,則是屬于較為根本性的調整,對政黨未來發展會產生長期的影響。
政黨之間的競爭是政治系統內各個政黨對自身進行適應性調整的直接動力。民進黨動員方式的改革以及效率提高必然會引起國民黨的生存危機,從而壓迫國民黨加強學習并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進行應對。2000年國民黨下臺后進行的黨組織改革,壓縮了龐大的黨工系統,同時在動員模式、提名方式以及基層經營方面均進行了調整。馬英九出任黨主席后,開始系統改造國民黨的組織以及文化結構,目標在于使國民黨適應高度競爭性的政治情境,也就是說要將國民黨改造成一個“選舉機器”。這種調整無疑是民進黨政治版圖擴張壓力下的結果。2008年選舉中國民黨體現了空前的團結,成功替代民進黨成為執政黨,事實上是上述壓力下危機感與緊迫感的集中爆發。2008年民進黨下臺以后不斷加強基層服務的力度,同時與大陸的經濟交流也在逐漸展開,這些都是在國民黨的壓力下進行的適應性調整。從這個意義上說,臺灣兩個主要政黨事實上構成了互為鏡像的關系,彼此均從對方觀照自己并以對方來定義自己的存在。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