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這支“中國二隊”和聯賽球隊,一個感受很明顯:一方面,外援在俱樂部把持了從中后衛到中鋒的“中軸線”,讓不少關鍵位置的本土球員缺少亮相機會;另一方面,高準翼、王靖斌等“95后”的表現說明,中國足球不缺潛力,缺的是新星鍛煉成長的空間。
球隊整體水平跟不上大牌外援,讓本土球員習慣了“抬鋼琴”而無法自主“演奏”;俱樂部“軍備競賽”消耗了太多資源,立足長遠的青訓、基礎建設無以為繼。事實證明,背離足球規律的重金堆砌,讓“亞洲一流”“百年俱樂部”等目標多年空懸。積弊沉疴,亟待改革。
當然,改革總會涉及利益格局的調整,從建立制度到發揮作用,也需要時間。其實,足代會釋放的積極信號不少。閉幕當日,中國足協就圍繞外援新規的質疑作出“去年底已有吹風”的正面回應,并明確了職業聯盟3月必須成立的硬指標。
中國足協“動真格”的改革勇氣、俱樂部“帶傷鼓掌”的顧全大局,讓人看到希望;針對中超非理性投資加劇、財務入不敷出、青訓體系薄弱、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等頑疾,官方開出了包括18條改革主要措施的處方,也讓人期待相關的細則能盡快完善、落實,與新規形成組合拳,打消“對年輕球員揠苗助長”的質疑、緩解俱樂部因外援調整出現的問題。
中國足協苦心孤詣,民間卻還有不同聲音,凸顯了磋商機制的重要性。多元的聲音,再次提醒人們,足球改革是一個復雜命題,最需要的是實現市場規律與足球規律的同頻共振、球場與市場的比翼雙飛。
下一頁【廣州日報:里皮能為中國足球帶來什么】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