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方面,餐飲企業有責任,監管部門也有責任,但更大的責任還在外賣平臺。新《食品安全法》實施以來,北京市食藥監局多次約談外賣平臺負責人,各外賣平臺負責人在約談會上屢次表示已清理一批無證照商戶。可事實上,據北京食藥監局統計,經歷“3·15”大面積清理之后,外賣平臺上的無證照餐飲依然占據著不小的比例。
一度被外賣平臺拿來說道的,什么審核難、偽造證件,超出工作人員可識別的審核范圍的問題。北京市食藥監局其實早就將全市22萬家餐飲商戶的數據庫開放給各平臺,便于批量對比審查。說一兩個月甚至半年才能比對結束完全是借口,全市22萬家餐飲單位的篩查也就是一晚上的時間。既然工商部門能監測到非法外賣店的存在,掌握更多數據的外賣平臺不可能毫無察覺;既然一晚上能辦到的事,沒有理由至今辦不到。
連實體店都在推廣透明廚房、開放式廚房的事,外賣平臺作為互聯網企業,守著一堆技術手段,卻問題不斷、黑幕不斷。這不是一句新興行業不夠成熟可以解釋的,北京青年報的記者親自嘗試了一回,只花了400元幾天時間,就成功開了一家外賣店,審核流于形式,把關走過場,讓人觸目驚心。這就不是難不難的問題了,而是利益的問題。
這幾年各個外賣平臺野蠻生長,為了競爭,他們有意無意地放寬了要求,為了節省成本,他們在監管上的投入也遠不及他們在市場推廣上的投入。這種短視行為是把市場往小里做,外賣平臺有責任摒棄短期利益,引導外賣行業走出灰色地帶,走向更光明的未來。
下一頁【延伸閱讀:監管“家庭廚房外賣”要考慮時與勢】
[責任編輯:韓靜]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