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光明日報:加強大病眾籌平臺監管】
光明日報 原標題:加強大病眾籌平臺監管
據媒體報道,隨著大病眾籌在網絡社交平臺出現,患者可通過眾籌平臺獲得社會愛心捐款。但是,這種新型公益模式因為平臺的審核能力不足、資金監管不嚴等問題,導致籌款平臺上,有人夸大病情募捐,有人在病情尚未確診就籌款,甚至有涉嫌竊取病人資料、欺騙愛心人士捐款等現象出現。
應該說,借助網絡平臺為社會愛心人士和患者架起溝通的橋梁,幫助經濟能力不足的重病患者獲得必要的醫療費用,不失為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大病救治的好渠道,其發起初衷和溝通形式都值得肯定。但是,如果“詐捐”現象得不到有效遏制,此類平臺的權威性無疑將大打折扣。更為嚴重的是,如果此類行為長期得不到糾正,公眾將對此類平臺失去信任,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將難以再通過此類渠道獲得救助。
問題的關鍵在于審核把關。一些眾籌平臺發起籌款的流程十分簡單,患者本人或其直系親屬上傳身份證明和病情診斷等材料,創建個人求助項目,即可分享到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上,發動親朋好友籌款。多數眾籌平臺的求助項目,發起人可自行設定籌款金額。這些設計雖然極大地便利了患者發起籌款,但由于沒有科學的核查機制,為一些人夸大病情、虛構病情,甚至盜取他人信息進行“詐捐”留下了空間。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