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萬里海疆巡禮》采訪團在臺北專訪了臺灣師范大學教授王冠雄。身在四面環海的臺灣島,王冠雄把自己的重點研究方向確定為海洋問題。面對當前中國遇到海權挑戰,王教授提出兩岸共同海上維權三步走的思考建議。
" />記者:指的在臺北么?
王冠雄:在高雄。那個時候還可以吃得到,但是我印象中大概到了大學時候,就聽母親講說在市場上已經很少見到黃魚了,即使有也都是從金門那邊過來的,后來慢慢的臺灣這邊就幾乎沒有了。這幾年市場上又出現黃魚,但據我所知是從跟大陸這邊的漁業界交易過來的。這種魚既然好吃,絕對不是只有臺灣的民眾喜歡,大陸的民眾也一定會喜歡,在這種大量需求的過度捕撈之下,漁業資源是絕對會受到很嚴重的破壞,兩岸之間漁業資源的保護是可以馬上做的。
第二個是石油天然氣資源。在臺灣海峽的南部一直延伸到南海的北部某些區域里,兩岸已經開始了石油跟天然氣的探勘,我個人覺得蠻鼓舞的,因為石油天然氣這種資源跟漁業資源最大的一個不同,就是漁業資源經過我們適當的保護之后可以永續利用,但是石油跟天然氣是你開采完一桶就少一桶。無論是世界上哪一個國家都會把它當作戰略性的物資來加以應用。可以看得出來兩岸之間對于這個資源的利用的眼光跟手段做法,事實上已經是相當成熟的,這個過程里面,兩岸之間顯然是已經有了相當好的一個基礎。
還有另外的一個利用,我個人深深感受到不能放棄的,就是要發揮海洋空間的一些功能。舉例來講,臺海兩岸的民眾現在互相來往的機會很多,因此在交通工具的選擇上頭除了飛機之外,可能是渡輪,再加上臺灣海峽也是世界上主要的航道,那么在這么密集的、無論是客或者是貨運輸的空間里面,萬一有一個什么樣的意外發生,那么救災、救難應該是要有一套健全的體系。目前,臺灣的海巡署跟中國大陸的海監已經實施過共同搜救的演習,我覺得這種搜救的演習應該還可以再擴大,而且甚至于是擴大到兩岸能夠共同管轄、共同控制這一個海域,一旦有這種急難救助的事故發生的時候,兩岸應該有一套的機制,比如說誰先發動救難的作為,后加入的也有另外一套救援的機制,讓這一個救援的活動很順利、很有條理地進行。我相信,這種做法會有利于兩岸之間對于海洋事務共同合作的體驗,另外,兩岸之間的合作也會正面促進在國際社會上的聲望的傳播。
[責任編輯:朱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