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臺農業合作漸入佳境 臺灣企業人才北上尋發展
沈臺農業合作項目簽約儀式現場。(中國臺灣網 普燕 攝)
中國臺灣網7月15日沈陽訊 (記者 普燕)“臺灣精致農業的技術和科技含量較高,大陸土地面積大,產量驚人,兩岸農業優勢互補,合作發展前景將不可限量”。臺灣虎尾科技大學休閑游憩系副教授粱大慶在受訪時表達了對農業交流合作的期待。
15日下午,在沈臺農業合作項目對接會及簽約儀式上,4個項目完成現場簽約,兩岸農業企業、院校將在農業技術人才交流、休閑觀光產業、水產養殖銷售及生態農業青年創業基地等方面開展合作。
作為合作方之一,粱大慶所在院系將與沈陽農業大學林學院開展合作,加強農業技術和農業人才交流,組織兩地教授、學生和農業技術人員互訪,相互學習先進理念和管理經驗,加強兩校科技交流和農業項目合作。
粱大慶介紹,目前,已有成型項目在洽談中,希望通過導入臺灣農村文創、旅游文化理念,在沈陽當地打造一些特色小鎮,助力沈陽美麗鄉村建設,實現環境改善、農民增收。
沈臺經貿合作起步早,據悉,自1988年第一家臺資企業落戶沈陽,兩岸在各領域交往密切,務實合作成果豐碩。截至目前,累計在沈投資臺資企業達1267家,投資總額79億美元。而農業,也是沈臺經貿合作中非常活躍和重要的部分。
沈陽市臺辦主任王羽輕在此間表示,“沈陽不僅歷史悠久,工業基礎雄厚,營商環境優良,在農業發展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他認為,臺灣的農業起步較早,精致農業發展走在世界前列,在技術、管理、文創、市場開拓等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沈臺農業合作互補性很強,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沈陽科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高林曾7次赴臺考察,他提到,沈陽自然資源豐富,農業條件優越,人文歷史底蘊深厚,如能將臺灣文創產品發展理念,農產品技術和設備等引入沈陽,結合當地資源深度挖掘,有效轉化,將使沈陽原有的農業產品達到品質提升。作為兩岸交流合作的積極參與和推動者,高林也見證了多年來,越來越多兩岸農業合作項目在沈陽落地發展,結出碩果。
而在沈陽臺商協會會長陳云志看來,兩岸農業交流合作也為臺企轉型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契機。
陳云志是最早進入大陸投資的臺商之一,在汽配產業取得豐碩業績。隨著產品和市場結構調整,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漸不符合市場發展需求,他開始將目光瞄準農業產業,通過引進臺灣較為成熟的生物科技和環保產品,從事農機肥生產,市場獲益明顯。
“兩岸農業交流合作,也為臺灣人才成長、企業進軍全球市場提供成長土壤。”陳云志提到,臺灣地方小、市場小,很多優秀農企、專業技術人才研發的新品,無法得到市場充分檢驗和認可。而14億人口的大陸市場,相對便宜的材料和制造成本,可以幫助這些臺灣人才和企業獲得發展空間,幫助其產品更好打入世界市場。
據悉,為進一步促進沈臺經貿交流合作,沈陽近三年出臺了《沈陽市人民政府關于鼓勵和支持臺灣同胞投資的實施意見》《沈陽市臺商投訴協調管理辦法》《關于促進沈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實施意見》等措施,從政策層面,為臺胞臺企在沈發展提供保障。而大陸正在全力推進的鄉村振興戰略、美麗鄉村建設,也將為沈臺農業合作提供廣闊舞臺(完)
多位嘉賓見證項目簽約。(中國臺灣網 普燕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