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進口擴大推動氣價走高
北京市不是近期惟一舉行居民氣價調整聽證會的城市。11月,甘肅、河南和天津等省市也將陸續召開調整居民生活用管道天然氣價格聽證會。10月,合肥、長沙等城市居民用天然氣價格調整聽證會已經舉行完畢。在此之前,浙江、江蘇等更多的省市的天然氣價格調整已經到位。
國內天然氣價格上調的大背景是中國天然氣進口量的大幅攀升。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近年來國內天然氣需求量快速上升,但受本國資源所限,中國必須從世界不同地區進口更多的天然氣,進口對于中國天然氣價格的沖擊是確定的,因為進口天然氣都比較貴。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預測稱,中國到2020年的天然氣消費將達到2100億立方米,但即使中國的天然氣產能保持較高的增速,2020年的產量也只能達到1700億立方米。這樣,國內的產能缺口將會在400億立方米到800億立方米之間。這意味著,進口天然氣將是今后中國天然氣供應的一個越來越重要的來源。
雖然中國還不算是一個天然氣消費大國,但天然氣消費近五年的平均增速達到了17.6%,遠遠高于G D P增速。伴隨著中國未來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天然氣消費將進入一個快速增長期。
以北京市為例,北京目前是全國用氣規模最大和居民用氣戶數最多的城市。北京市發改委提供的數據顯示,2009年,全市天然 氣 用 量 約6 5億 立 方 米 , 較2005年增長1倍以上。預計2010年全市天然氣需求量將達到76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7%;2015年全市天然氣需求量將達到150億立方米,比2009年增長1倍以上。
北京市發改委稱,北京市天然氣市場的突出特點是全部依靠外埠調入、市場需求量大、用氣量季節差大、城市運行安全要求高等,在上游價格上調的背景下,調整天然氣價格具有必要性。
與國際天然氣價格相比,國內天然氣明顯偏低,且與其他可替代能源比價不合理。因此,利用價格杠桿促進國內天然氣開發生產和境外資源引進,促進節約利用,保證供應安全,是中國面臨的長期課題。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提供的數據表明,國際市場天然氣價格通常為等熱值原油價格的60%左右,而目前國產陸上天然氣平均出廠基準價格僅相當于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的25%左右。與其他可替代能源價格相比,國內天然氣價格相當于等熱值液化石油氣價格的1/4,燃料油價格的1/3,進口天然氣價格的一半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