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地引資
筑巢引鳳。
在等候國務院批復兩江新區的過程中,重慶市政府也并未停止相關準備工作。
重慶市發改委相關官員向記者介紹,他們現在做的大量工作就是基建和改善交通為招商引資創造條件。
而據上海證券報調查,重慶在兩江新區的開發規劃中,關于招商引資設定了一個宏大的目標:截止2020年,重慶全市吸引的70——80%直接外資將由兩江新區帶來。
4月9日,重慶市政府與中國外運長航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的儀式上,市長黃奇帆表示,重慶要打造西部經濟增長極,而交通和物流是重要的基礎。只有先成為交通、物流中心,才能成為貿易中心和經濟中心,才能成為西部地區經濟增長極。他透露,“在未來5年內,重慶將投入1500多億,建設1500多公里鐵路,加上現在的1000多公里鐵路,重慶將形成3000多公里鐵路線,屆時將有8條高速公路通往除重慶外的地區。隨著江北機場4條跑道以及長江黃金水道的建設,重慶正逐步成為水、陸、空物流中心。”
同時,在4月初的政府常務會議上,重慶市有關人士表示,今年著手推進的項目為安張鐵路、黔張常鐵路、主城至萬州沿江高速公路、小南海水電站、萬盛煤化100萬噸二甲醚等,這些都是與 “十二五”發展、“兩江新區”建設相關的重大前期項目,。同時,圍繞“西三角”、成渝經濟區、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等戰略規劃,這些重大項目儲備投資規模達到2萬億元。
從2005年以來,重慶政府一直不遺余力地向外界傳達他們的開放引資態度。但在這一輪的金融危機影響下,中國的外部投資環境受到沖擊。重慶還能否實現引資大計?
事實上,這兩年重慶的開放已獲得良好成果,2009年利用外資總量達到40億美元,連續兩年利用外資增長率全國第一。港澳臺、歐洲、美國全方位地利用外資;工業、城市建設、金融和貿易服務等寬領域吸引外資;通過購并、重組、海外上市等多渠道利用外資。
值得注意的是,重慶引進外資的思路非常聰明,在利用外資的方式上做了調整。
據重慶市外經貿委主任李建春介紹,以前,我國1.2萬億美元的加工貿易99%都在沿海地區,因為加工貿易的基本模式是“兩頭在外”,零部件從海外運到沿海,加工完了產品又銷售到全世界。重慶到沿海有2000公里,如果照搬這個模式到重慶,物流成本抵消了內陸的政策、人力成本優勢。因此,重慶提出把世界加工貿易模式垂直整合,實施“一頭在外”的模式,通過零部件80%本地化制造,再組裝成整機出口,以降低物流成本。
用這樣的模式,重慶吸引了美國惠普,以及臺灣富士康、廣達、英業達等企業,而他們又帶來了上百家零部件廠商。
“2009年惠普來重慶建了一個3000人的軟件開發基地。這些人分成了幾個小組,每個組有一半人在美國工作,另外一半在重慶。每個項目都是兩邊的人共同商量,共同研究完成,這個團隊在技術水平提高非常快,同時,這部分人的成本卻很低,每年每人工資不足5萬元。這樣既降低了惠普的成本,又為重慶儲備了大量的軟件人才。這對雙方都極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