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結構,突出主攻方向
從容應對,源于一場更深層次的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大戲正徐徐拉開。
7月1日,在上海電氣臨港基地,目前全國最大的3.6兆風力發電機組成功下線。這個巨無霸的問世,將改變目前上海以火電為主的能源設備產業結構。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今年“上海制造”的主旋律。上海在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業、先進重大裝備、生物醫藥等九大高新技術產業化領域,已經受理兩批共725個項目,第一批項目中先行啟動了209項,涉及總投資532億元,其中財政資金計劃安排28.4億元。
春風化雨,“上海制造”的未來之翼已然成形:大型客機C919研發中心奠基,13個主要零部件供應商確定;上海物聯網中心落戶嘉定,成為攻克物聯網核心技術的高地;上汽節油20%的中混上海牌轎車已完成19輛工程樣車試制,新能源車走向量產。
新興產業的成長,也成為帶動各區縣轉方式的引擎。全市初步明確了41個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其中14個產業基地已制定了產業規劃和專項扶持政策。隨著嘉定、松江、奉賢南橋、青浦淀山湖等一個個郊區新城規劃相繼出爐,結合本區域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實現產業與城市融合成為市郊新城建設的共同目標。
新產業、新規劃、新思路,正在上海6300平方公里版圖上,形成未來持續發展的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