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務部部長駱家輝就用“已經失靈”來形容這一“損人不利己”的政策。駱家輝指出,美國需要改革高科技產品出口的限制體系,不應控制那些已經可以從其他國家購買的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01年,美國產品還占中國高科技產品進口總額的18.3%,但到2008年已降至7%。對此,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姚堅曾表示:“這說明美國出口管制政策大大制約了美國對中國的貿易�!�
專家估計,未來15年內中國高科技市場的年增長率將達到20%—40%。但由于美國采取的管制措施,這一巨大的市場顯然讓美國企業可望而不可及。所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劉建華教授認為,美國如要走技術出口的路線以創造就業并拉動經濟增長,就必須從自己做起,先解決“政策”的問題。
諸多專家認為,中國作為美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在此次美國出口計劃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據其他媒體援引的美國經濟分析局的統計數據顯示,從2001年到2009年底,美國對華貨物出口總額從9年前的162億美元上升到去年的近700億美元,9年內增加了3.3倍,比增幅第二的對巴西貨物出口高出近260%。同期美國對世界其他市場的出口只增加了29%。美國傳統的主要出口市場如加拿大、墨西哥則分別只增加了14%和16%。中國成為增幅最快的出口市場。
另外,市場的穩定性也讓美國對華刮目相看。美國對華出口2009年基本同危機前的2008年持平,而2009年美國對其他10個主要出口市場的跌幅達到19%,加拿大、日本、德國等市場的跌幅都在21%以上。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陳東曉認為,就美國出口而言,中國市場前景廣闊且后勁十足。對奧巴馬政府而言,如何抵制美國國內尤其是國會中涌動著的各種不利于對華貿易的保護主義逆流,盡快消除限制美對華高科技出口的種種不合時宜的管制,克服國內政治阻力,推動多哈回合談判的早日完成,將深刻地影響美今后對華出口的前景。(鐘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