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松一緊,表面上構成“兩難”,但只要政策選擇得當,節奏把握準確,是完全可以化解的。這考驗著我們的宏觀調控能力和藝術。
記者:面對“兩難”困境,宏觀調控政策應當如何把握?最近中央接連開了好幾次會,為宏觀調控定調,明確提出既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穩定性、連續性,又要提高宏觀調控的針對性,如何理解這一方針?
張立群:當前經濟運行面臨的“兩難”問題,我覺得首要一點是增長基礎不夠穩固。一方面對外貿易波動在所難免,一方面國內投資增長的基礎還不穩固。政府投資退出后,企業投資活動尚未全面恢復。高耗能企業的投資出現萎縮,汽車行業投資處在謹慎觀察階段,產能擴大跡象不明顯,房地產投資增長也存在不小的變數。此外,長期存在的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雖然各方做了努力,但問題并未得到解決,也影響到中小企業的投資力度和積極性。可以說,從政府投資轉向企業投資,目前基礎尚不穩固,存在一定的變數。
綜合來看,通過多種措施,上半年我國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增長的良好勢頭。但要實現新一輪經濟可持續平穩增長,還有不少突出問題有待解決,需要我們在政策選擇上把握得當。比如貨幣政策,當前市場流動性過剩的問題如何解決?過于收緊,會影響投資恢復,過于寬松,不利于管理好通脹預期。著眼長遠的話,應該著力引導貨幣向實體經濟流動、同時通過積極發展證券市場,消化過多的流動性。我認為,一松一緊,表面上構成經濟發展的“兩難”困境,但只要政策選擇得當,是可以化解的。
巴曙松:僅僅從房地產市場的調控為例,當前房地產市場調整的趨勢已經日益明朗,但如果房地產市場調整的時間較長,一方面可能會對實體經濟增長帶來的影響超乎預期。因此需要考慮一些對沖的措施,這包括加快保障性住房的建設,促使地方政策在市場調整時期依然穩步增大土地的供應,在對房地產信貸進行一定限制的同時放開市場化的房地產融資渠道,這可以部分對沖房地產市場調整可能對實體經濟帶來的沖擊。
記者:宏觀調控這一基調的確立,對當前中國經濟健康發展有何現實意義?
巴曙松:我理解,下半年的宏觀調控應當以穩定政策為主基調。一方面,今年以來出臺的一系列調控政策,如樓市調控、對信貸總量和節奏的控制、地方投融資平臺的規范化、節能減排、出口退稅等政策,其效果如何需要觀察,可能暫時沒必要進一步收緊,否則可能導致“超調”,加大經濟下行壓力。另一方面,只要經濟增速回調在預期范圍內,也沒必要過于匆忙地出臺所謂“二次刺激”政策,否則會助長產能過剩和資產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