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獲信貸支持 以高管名義入市
這也是一種較為常見的信貸資金入市途徑。企業先以企業高管人員名義注冊若干個關聯公司,一般多是選擇在異地注冊。然后,在關聯公司名下,以自然人名義在多家大城市開立資金賬戶及股票賬戶。通過資金在多家子公司之間匯進、匯出的串賬方式,將信貸資金間接轉至關聯公司及自然人名下賬戶,再轉入證券公司。
這種騙取銀行貸款的方式在上市公司中較為普遍,上市公司違規擔保多是因此而起。例如2000年底到2001年初,上市公司西北化工原董事長楊德茂、總經理李小文及高管何俊輝在任職期間,為了完成西北化工年度盈利指標,達到增資擴股的目的,決定鋌而走險,選擇到證券市場博弈套利。為了規避監管,他們商議成立一家投資公司,于是,一家以股東名義注冊的甘肅德昌投資公司成立,何俊輝出任董事長,獨立董事吳昌俠充當了資金操盤手,不過,西北化工并不在其注冊股東之列。
投資公司成立后,楊、李、何三人開始用西北化工公司的銀行存款,分別以質押擔保和委托貸款的形式,自2001年4月至2002年1月,先后數次從多家銀行貸款1.2億元。而這1.2億元資金,全部先后進入了18家證券機構進行股票交易。然而,吳昌俠在股市上連連敗北,最終造成西北化工用于擔保的銀行存款中有8800萬元無法追回。日前,此案進行了二次審理,尚未宣判。
與基層銀行人員串通 借承兌匯票曲線入市
還有一種信貸資金入市的方式具有專業色彩。企業集團可以在內部使用承兌匯票套取銀行資金。企業與大股東和子公司等 “關聯企業”約定,開具無實物交易的承兌匯票,然后到商業銀行貼現取得銀行資金。取得資金中的一部分留做下一次操作的保證金,而每次貼現后又派生資金,輪回地創造虛假票據貸款,這部分貸款就可光明正大地進入證券市場。
利用承兌匯票套取貸款一直是金融行業較為公開的秘密,這條路徑需要與基層的銀行人員狼狽為奸。銀行人員出于攬儲需要,為企業辦理承兌匯票開各種“綠燈”,甚至索性虛開匯票,這種熱心幫助無疑也起到了巨大的推波助瀾的作用。同時,在貼現方面,很多銀行為了“搜集”存款也很寬松,甚至光票(即沒有購銷合同等手續)就可貼現,“見票打款”、“一分鐘交易”是不少專門從事票據貼現中介的“主打牌”,他們中甚至有專門偽造合同等手續的專業人士。整個貼現鏈條應該說都是獲利方,但這也勢必造成了部分貸款難以收回的局面。
例如在2006年10月26日,上市公司云南銅業定向增發。富邦資產管理公司因當時資金周轉困難無法認購。于是,富邦系重要成員鄭汝昌便出面和云銅簽訂了委托其購買銅精礦的貿易合同,云銅為鄭開具了10億元的商業和銀行承兌匯票。鄭拿著這些承兌匯票到銀行貼現,獲得的現錢分別轉給富邦公司董事長鄭海若和自己炒股,還留一部分給富邦公司用于經營活動,共用去7.6億元,剩下的資金歸還給了云銅。
盡管最后的結果“皆大歡喜”,但檢察院認為,這10億元資金若不是采取了不正常的貿易行為,根本“套”不出來。庭審中控辯雙方都承認,這10億元購買的銅精礦,雖然有購銷合同和增值稅發票,但其實并沒有在流轉,貨就在云銅自己的倉庫里沒有移動。
企業本來不差錢 貸款為放“高利貸”
上文提到,企業貸款流入股市最簡單的一種方式是將自有資金投入資本市場,而用銀行貸款來回補流動資金缺口及用于正常的生產經營。不過,這多是發生在“不差錢”的企業。而在日常的操作中,這些貸款也往往表現為中短期的流動資金貸款,銀行對這種貸款的審批相對寬松。
記者從一些證券公司和中小私募獲悉,今年上半年,隨著信貸資金的充裕、股指的不斷上揚,資金拆借業務十分紅火,很多資金拆借方都是大型企業。某券商的一位客戶經理張先生今年就幫客戶做了好幾筆拆借,金額將近3000萬元。他較為肯定地告訴記者,從拆借方提供資金的來源和要求看,它們大多都來自于銀行信貸。
因為貸款畢竟是要還的,所以,大多數貸款企業還是把資金安全放在首位,許多企業都只做拆借,而不直接投資。“在保證資金安全的前提下,遠高出存貸款利息的融資利息,就成為無風險套利的完美工具,最吸引人,”張先生介紹說,“出資方與融資方對資金安全都有嚴格的協議、合同進行規定,只要不出現極端行情,比如連續跌停、無法砍倉的情況,資金安全一般都有保證。”此外,別以為拆借的利潤低,拆借方賺取的利息一般都有10%-20%。而從銀行貸款利息尚不到8%,去掉成本,利潤最多可到12%,不少公司的實體經營利潤率還不到10%,尤其是在金融危機還沒散去的形勢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