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政策新突破 發展新機遇 醞釀新增長
29日,《國務院關于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全文公布,新政策的突破和對原有政策的完善給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置入“加速助力器”,同時也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新機遇。
政策突破:培育高端航運服務業
《意見》要求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大力發展航運金融、船舶交易、船舶管理、航運經紀、航運信息等高端服務業,發展現代航運服務體系。
國內航運專家、《中國遠洋航務》上海分部主任吳明華認為,加強航運金融服務、支持開展船舶融資、航運保險等高端服務的政策是全新的,具有探索性和突破性。這對于航運企業減少資金轉換成本等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對于注冊在上海的保險企業從事國際航運保險業務取得的收入免征營業稅,也將對航運保險業務的發展起到帶動作用。隨著政策“開放度”的進一步提高,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將站在更高的起點上接近甚至趕超現有國際航運中心。
規范船舶交易是航運市場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上海航運交易所總裁張頁說:“上海航運交易所將為船舶交易搭建平臺,對企業進行身份驗證,并對交易行為進行監督和規范,使船舶交易‘陽光化’、規范化。同時,借助航交所打造經紀人協會,提高交易水平和服務等級。”
航運支撐服務體系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航運信息發布功能。上海組合港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明志說:“航運信息包括政務信息和業務信息。業務信息方面,全國有上海、寧波等20多個港口建立了電子數據交換中心,但是各港口之間卻沒有實現有效的信息共享;政務信息方面,海關、海事、邊檢等各部門也有自己的信息系統,同樣十分分散,沒有實現整合。信息分散制約了航運信息發布功能的發揮。”
張頁說:“要做深航運信息,提高影響力,首先要保證航運信息真實、及時、全面,但是目前我國航運信息還存在滯后、片面的問題,真實性也要打折扣。而要建設航運信息中心,必須加強信息的集聚效應,建立信息申報的約束機制,在及時有效的公布航運信息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航運運價指數衍生品,為航運企業風險控制創造條件。”
特案免稅:吸引“中國船”回歸
《意見》指出,中資“方便旗”船特案免稅政策的執行截止日期由2009年6月30日延長至2011年6月30日。
近年來,隨著中國遠洋船隊的日趨擴大,中資船舶在境外注冊、懸掛外國旗從事經營的比例也大幅上升,目前已經達到我國國際航運船隊總噸位的50%左右。
一般而言,國際上航運公司為了航行和運營需要,會選擇15%左右的遠洋船舶懸掛外籍旗幟,而我國50%的遠洋船舶懸掛外旗,造成船籍資源流失。
中資船舶懸掛外旗,對中國航運經濟的健康發展和國家經濟安全產生許多負面影響,不利于對船舶實施安全監管,容易出現低標準船舶和安全事故隱患,也不利于維護中國船員的合法權益。尤其是到了戰時,或遭遇海盜襲擊等,懸掛外旗的我國船舶安全難以得到國家保護。
吳明華認為,中國要從航運大國走向航運強國,尤其是建設國際航運中心,必須擁有一支強大的“五星紅旗船隊”,同時,為了切實保障中國船舶和船員的安全和利益,吸引中資船舶注冊“回歸”勢在必行。
他說,特案免稅政策將極大地吸引中資船舶回國注冊。2007年底實施特案免稅政策以來到目前,已經有10%以上的中資船舶陸續回國注冊,而《意見》將特案免稅政策實施時間進一步延長,將吸引更多的中資船舶“回歸”,這對航運市場復蘇將起到推動作用。
郵輪產業:醞釀新經濟增長點
《意見》指出,允許境外國際郵輪公司在上海注冊設立經營性機構,開展經批準的國際航線郵輪服務業務。鼓勵境外大型郵輪公司掛靠上海及其他有條件的沿海港口,逐步發展為郵輪母港。
近年來,我國郵輪產業高速發展。目前,上海、北京、天津三個直轄市的人均GDP都已超過6000美元,浙江、江蘇、廣東等省的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左右,部分沿海經濟發達城市已接近和超過6000美元。由此可見,中國部分地區和城市的人均GDP發展水平已具備了發展郵輪旅游的條件。而其中,以長三角地區為經濟腹地的上海最有條件成為郵輪母港。
中國交通運輸協會郵輪游艇分會副會長鄭煒航介紹,2008年,雖然外圍經濟環境對郵輪經濟造成不利影響,但造訪上海的外籍郵輪仍有112艘次,超過15萬人次的中外游客出入境,分別比2007年增長17%和10%。預計2009年將有126艘次豪華郵輪來到上海,同比增長12%,預計2010年到達中國沿海港口的國際郵輪旅客將達60萬人次。
上海海事大學副教授程爵浩認為,即將來臨的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在極大地提升中國國際影響力的同時,必將吸引更多的游客來上海及周邊地區觀光游覽,這將對中國郵輪經濟發展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郵輪產業在政策推動下將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