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遭遇財富保值戰
受負利率影響,居民儲蓄熱情降低
■ 縱深
受持續負利率影響,一些居民的儲蓄熱情正逐漸降低。家住北京宣武區的胡女士聽從理財專家的建議,今年以來頻頻到金店購買黃金。理財專家告訴她,把閑錢用來買黃金,比放在銀行吃利息要安全劃算。
央行發布的金融數據從一個側面也印證了這一點。數據顯示,5月份銀行人民幣存款雖增加1.08萬億元,但同比少增2528億元,增速正在趨緩。
與之相伴的是銀行存款活期化現象的延續。記者計算發現,一年來我國居民儲蓄中活期存款占比不斷攀升,從去年下半年的35%正在向40%挺進。
存款負利率現狀直接導致我國居民對自身財富的重新配置行為。既然把錢存在銀行會不斷貶值,那么不如取出來做點什么———這已成為中高收入階層群體的廣泛認知。然而,與炒樓、炒金、炒豆的炒家相比,更多的中低收入群體對負利率缺乏應對之策。
在中低收入家庭的財產構成中,銀行存款是其財富主要擁有形式。如果持續負利率,無疑將對中低收入人群的利益構成直接威脅。
理財專家說,如果未來幾個月物價仍將保持溫和上漲態勢而存款利率仍保持不變,以居民三萬元定期存款為例,其實際存款利率將在負的0.5%至負1%之間波動,一年下來,儲戶可能會產生上百元的損失。
長期負利率容易加劇通脹預期,但提升利率又容易傷及實體經濟并誘發熱錢流入。專家指出,短期內可采取只提高存款利率而不提高貸款利率的非對稱加息方式予以破題。據新華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