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時報制圖吳尚楠
隨著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風生水起,官方對其發展態勢也由沉默變贊許。央行近日在《2013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首次對互聯網金融的存在給予高度評價。在政策利好的支持下,互聯網金融已經引得多家金融企業駐足,未來或將成為小微企業融資的新平臺。
□央行表態
發展模式獲認可
隨著互聯網金融行業迅速發展,央行近期對互聯網金融行業展開調研,未來或將明確監管部門及出臺指導性規范。
據了解,根據國務院有關批示,相關部門已經組成了“互聯網金融發展與監管研究小組”,于8月1日專程到上海、杭州兩地進行調研,并到平安集團旗下的上海陸家嘴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市場股份有限公司和杭州阿里巴巴兩家國內最大互聯網金融企業進行實地考察。
另一方面,央行近日在《2013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首次專題探討互聯網金融,明確表示互聯網金融“是現有金融體系的有益補充”,對互聯網金融的存在給予了高度評價。
報告指出,“互聯網金融業在資金需求方與資金供給方之間提供了有別于傳統銀行業和證券市場的新渠道,提高了資金融通的效率,是現有金融體系的有益補充。”報告還強調,互聯網金融帶來的交易成本大幅下降和風險分散提高了金融服務覆蓋面,尤其是使小微企業、個體創業者和居民等群體受益。
央行認為,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數據的大量積累和數據處理能力的不斷提升促進了互聯網金融業的發展。作為傳統金融業與互聯網結合的新興領域,互聯網金融具有透明度高、參與廣泛、中間成本低、支付便捷、信用數據更為豐富和信息處理效率更高等優勢。
近年來,第三方支付、網絡信貸、眾籌融資以及其他網絡金融服務平臺等互聯網金融業迅速崛起。以第三方支付為例,2012年市場規模超過10萬億元。其中,支付機構互聯網支付業務6.9萬億元,移動支付業務1811.9億元,處理收單業務3.8萬億元,預付卡業務575.6億元。
央行表示,互聯網金融業從單純的支付業務向傳統銀行業務領域滲透,在金融產品和服務方面的創新彌補了傳統金融業的不足,同時,商業銀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不斷完善電子銀行和網上商城等平臺,推出更加多樣便捷的金融服務,帶動金融效率的提升和服務成本的下降。
行業風險不容忽視
在肯定互聯網金融地位的同時,央行也指出,作為一種新的金融模式,互聯網金融業也給金融監管、金融消費者保護和宏觀調控提出了新的要求!芭c傳統金融業相比,互聯網金融業的風險主要集中在消費者信息安全和風險管控等方面!毖胄袕娬{。
央行認為,宜積極適應趨勢性變化,開展相關研究和立法工作,充分認識和合理評估互聯網金融業發展的特點及潛在影響;明確監管部門,提高監管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引導互聯網金融業健康發展;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強對金融消費者的教育和保護,為金融體系創新以及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央行副行長劉士余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了央行對于互聯網監管的幾個正在考慮的方向!耙皇菑牡怯浗嵌,即互聯網企業在向有關政府部門申請ICP(網絡內容服務商)時,應當誠實說明是否涉及金融業務,若涉及就應當列明哪一類金融業務,這是登記而不是行政審批;二是在信息披露角度上下工夫,即互聯網企業涉足金融業務的,就應當向消費者、向市場詳細披露各類業務規則,清晰明確各方的權利和義務;三是從信息安全上下工夫,這既涉及國家互聯網安全,又涉及互聯網企業自身的信息安全,更涉及到消費者權益保護;四是遵循反洗錢的法律與規章;五是行業自律,互聯網金融三大板塊的排頭兵和行業隊伍已經基本形成,可以相互磋商,制定行業的‘君子協定’,這也是廣義監管的重要組成部分;六是推動相關法律法規建設!
□市場發展
金融企業搶灘新業務
金融業務似乎成了互聯網企業最近的心頭好,從今年6月支付寶推出余額寶之后,生意寶、收益寶、活期寶、現金寶、易付寶應運而生。新浪日前發布“微銀行”,通過提供線上“虛擬貴賓室”,微博用戶可在微博平臺上完成開戶、轉賬、信用卡還款、匯款、投資理財等服務。最近,新版微信5.0上線,增加了支付功能,用戶可以綁定銀行卡,在公眾號、掃二維碼、App中實現一鍵支付。
談到互聯網金融的現狀,除了互聯網公司往金融方向滲透以外,一個不得不提的話題就是銀行系電商。日前,較早涉足銀行系電商的興業銀行宣布將要關閉其信用卡網上分期商城,引發了業界討論。但銀行業內人士指出,興業銀行關閉信用卡商城可能出于其自身發展戰略的調整,未來銀行進軍電子商務的步伐不僅不會放緩,反而會加速。
姜建清近日表示,工行將加強客戶信息真實性治理,加快數據倉庫和信息庫建設,組建“數據分析師+專業分析師”的專業團隊加快構建網上購物、投資理財、網絡融資、消費信貸于一體,“支付+融資”的綜合電子商務平臺。
此外,去年中國建設銀行推出的“善融商務”,將時下最流行的電子商務模式和銀行最擅長的金融服務相結合。與此同時,以華夏銀行為代表的銀行則與各大電子商務平臺合作,推出“平臺金融”,作為其中小企業融資業務的一個新突破口。實際是借助大型電子商務平臺的系統獲得交易雙方真實而有效的數據,在此基礎上為企業實現在線融資等功能。
小微服務迎來新平臺
小微企業融資難已成為老生常談,小微企業抵押物不足、貸款期限短、周轉頻率快,由于缺乏正常的信息渠道,銀行也不能及時掌握小微企業的信用數據,為規避信用風險而惜貸。
央行《2013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互聯網金融“交易成本的大幅下降和風險分散提高了金融服務覆蓋面,尤其是使小微企業、個體創業者和居民等群體受益”。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6月末,阿里小貸投入貸款總額已超過1000億元,客戶超過32萬戶,戶均貸款額度4萬元。而以陸金所、拍拍貸為代表的眾籌網站,小微企業的融資門檻就更低,在法律允許范圍內,它們能直接向公眾借款。
東方證券銀行業分析師金麟表示,小微企業有可能在銀行進軍中獲益,因為銀行可以模仿阿里的金融模式,做一些小微貸款,提供配套的金融支持。很多中小企業主向阿里巴巴貸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銀行的審查監管太過嚴格,而銀行涉足電商,或許有望降低對中小企業的借貸門檻。
信用風險有望解決
業內人士認為,規模越小的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的幫助越大。對于國民經濟來說,銀行就像主動脈,互聯網金融就好比毛細血管。中國金融體系其實不缺錢,但是錢沒有放在需要的地方,“毛細血管”不夠豐富是原因之一。所以,發展以互聯網金融為代表的普惠金融,對于培育小微企業具有重要意義。
在具體操作上,金融機構在解決小微企業抵押品缺乏導致的信用風險方面,可以通過“電商+平臺”、“P2P”等互聯網金融模式,利用大數據和信息高速通道提高業務處理效率,降低業務成本;也可以完善適合傳統金融機構運營的“關系貸款”模式,與小微企業建立良好的長期聯系,得到小微企業的經營信息和管理者信息,最大程度的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還可采用“專營機構”形式,針對特定供應鏈或特定科技型企業,集行業專家和銀行資源優勢于一體,采用批量化、標準化模式,縮短貸款審批時間。
目前,已有銀行推出了“供應鏈模式”“商圈模式”“聯保模式”等創新性小微企業服務模式。
。ň┤A時報記者馬文婷 高晨)